打印页面

首页 > 三农专家讲台 夏玉米中后期管理技术

夏玉米中后期管理技术

王成业

到目前为止,我市夏玉米生长总体良好:播种时土壤墒情良好,出苗后出现短暂干旱,起到了蹲苗作用,之后的连续降雨不仅及时解除了旱情,而且为玉米拔节提供了充足的水分,现在大部分已处于拔节期,生长旺盛。

夏玉米从拔节到抽雄称穗期一般25天~30天,从抽雄到成熟称花粒期50天左右。根据玉米生育特点,在生产管理上分为中期和后期,中期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合理运筹肥水,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矛盾,培育健壮植株,达到穗大粒多;后期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养根护叶,保持绿叶功能,防止早衰,延长灌浆时间,提高灌浆强度,促进籽粒干物质积累,增加粒数,提高粒重。

 

一、及时追肥

 

穗期是玉米一生当中生长发育最快、需水需肥最多的时期,尤其是大喇叭口期是玉米需肥最多、需肥强度最大的时期,是决定穗分化的关键时期,此期缺少肥水,就会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因此也是玉米追肥浇水的重要时期。一般地块于8~10片展叶时,结合浇水或趁降雨追施,每亩可追施尿素20公斤~25公斤。为提高肥效,减少养分损失,在施用方法上最好采用沟施或穴施,并深埋10厘米左右。为防止玉米生长后期脱肥和早衰,促进籽粒灌浆,提高结实粒数和粒重,特别是对于亩产50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在玉米抽雄至吐丝期应补施粒肥,一般结合浇水每亩可追施尿素5公斤~7公斤

 

二、抗旱防涝

 

玉米是需水量比较多而又不耐涝的作物。夏玉米生长的中后期易受旱、涝威胁,此时应做到旱能及时浇水、涝能及时排水。

一是要浇好孕穗水,孕穗期是玉米雌雄分化及形成的重要时期,此时缺水会导致果穗畸形、苞叶短小等情况。二是要浇好开花水,在玉米一生当中,吐丝期对干旱反应最为敏感,是玉米需水的“临界期”,这一时期缺水将会造成小花败育,籽粒明显减少,严重影响玉米产量。三是要浇好灌浆水,玉米授粉受精后即进入籽粒灌浆期,从灌浆到乳熟末期是玉米需水的重要时期,此期若供水不足,将会造成产量大幅度下降。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由于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我市所处的淮河流域雨水可能多于正常年份。因此,在做好抗旱工作的同时做好防涝:提前在田块中低洼处挖好排水沟,提前清理地头的排水沟渠,保证若有积水能够及时排出。

 

三、防倒

 

多雨大风是玉米发生倒伏的主要诱因,但加强田间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玉米倒伏的风险。除了在前期采取增施钾肥、合理密植、适期追肥等措施外,对土壤肥力好且种植品种植株较高、存在倒伏风险品种的,还可在拔节期喷施玉米健壮素等化学制剂进行化控,达到降低株高、促进气生根生长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时期、浓度及喷施方法上一定要严格按照产品使用说明进行,以免引起药害。

 

四、病虫害的防治

 

我市玉米中后期多发生粗缩病、叶斑病、青枯病、锈病、黑粉病等。粗缩病是一种病毒病,表现为中后期植株矮化、叶片及雌雄穗发育不良,由苗期灰飞虱传播。因此,3叶~5叶期喷施杀虫剂,不仅能杀灭黏虫和玉米螟幼虫,还能杀灭灰飞虱,预防粗缩病。我市常年发生的叶斑病主要有大斑病、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和褐斑病,叶斑病和锈病同属细菌性病害,与田间湿度密切相关,田间湿度大,有利于此类病害的发生与传播。当病叶率超过15%,又遇连阴雨天气,就要进行防治。可先摘除玉米底部1~2片病叶集中销毁,然后喷洒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75%代森锰锌500~800倍液喷雾防治。玉米青枯病也称玉米茎腐病、茎基腐病,是对玉米生产危害较重的病害,灌浆至蜡熟期,连续阴雨,光照不足,多阴暴晴是发病综合条件,茎基部的叶鞘间雨后积水温度高,容易发病,发现零星病株时,用多菌灵500倍液浇根,每株灌药液500毫升。防治锈病可在初发期用20%粉锈宁乳油每亩75毫升~100毫升喷雾防治。

玉米中后期的主要害虫有玉米螟、黏虫、棉铃虫等,防治玉米螟的最佳时期在喇叭口期,每亩可用1.5%辛硫磷颗粒剂1公斤~1.5公斤灌心进行防治;对于黏虫、棉铃虫等害虫,可用菊酯类农药进行喷雾防治。

 

五、适期晚收

 

当玉米苞叶干枯松散,籽粒变硬发亮,黑层出现,乳线消失即达完熟期,此时收获为宜,千粒重最高。实践证明,每早收一天,千粒重将下降3~4,每亩减产5公斤~6公斤左右。为提高玉米单产和品质,在不影响下茬小麦正常播种的前提下,应尽可能推迟玉米收获时间。

(作者系驻马店市农科院玉米所所长、研究员,河南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驻马店综合试验站站长)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5/0713/2928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