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三农新农村 王树杰:接地气有人气的“大麦专家”

王树杰:接地气有人气的“大麦专家”

 

记者 温培雅

42岁的副研究员王树杰现任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长、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大麦育种研究室主任,同时担任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驻马店大麦综合试验站站长、驻马店市级大麦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除此之外,他的头衔不少:2009年市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2012年市第八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13年市天中科技创新青年。一路走来,王树杰用匆匆的脚步和奉献的汗水大写着一个农技人快节奏的人生。

 

累累硕果来源于辛勤与付出

 

王树杰与农业结缘了18年,一直从事大麦、小麦新品种选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工作,先后从国内外引进优质大麦种质资源2500多份,每年配制杂交组合200多份,选择出优良单株2000余份,为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大麦丰产育种和抗逆育种上取得可喜进展,保持了全国先进地位。

他主持选育出4个大麦新品种驻大麦5号、驻大麦6号、驻大麦7号和驻大麦8号,作为主要完成人选育出2个小麦新品种和2个大麦新品种,分别是驻麦4号、驻麦6号、驻大麦3号和驻大麦4号,其中驻大麦5号和驻大麦7号被列入河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通过项目带动,已成为我省和黄淮流域啤酒大麦主栽品种之一;驻大麦8号丰产性、适应性突出,较驻大麦4号在抗寒性、抗倒伏、抗病性上有较大突破,有望成为河南、湖北饲料大麦的主栽品种。

在扎根田野指导农业生产的同时,他先后主持、参与完成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省科技攻关项目3项、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项。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省进步二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2项。“高产优质多抗大麦新品种驻大麦3号选育”201210月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高产优质多抗啤酒大麦驻大麦5号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20138月获得驻马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省级以上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20多篇。

 

殷殷深情只为那方土地和群众

 

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王树杰的脚步印在了每寸土地上。为了满足广大农民对科技的渴求,他积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现代媒体传播形式,先后在电台、电视台开展技术讲座8次,在《驻马店日报》上发表科普文章13篇,每年深入生产示范县举办技术培训班3~5次,培训技术农民和田间技术指导300人次以上。

为了让科技成果传播到千家万户,使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适用技术,他采取现场讲解、示范指导、入户面授、集中培训等形式,通过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技术培训和科技宣传,从播种到收获每个生产环节到户到田头进行全程技术指导,使科技成果在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实践中有效地转化,同时推进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在大麦生育关键时期,他先后组织研究室科技人员开展田间技术服务,发放技术资料2万份,指导大田生产20多万亩,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他选育出的驻大麦3号、4号、5号、6号、75个大麦新品种已累计在河南、安徽、湖北、陕西等地推广种植2000多万亩,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0亿多元。其中,啤酒大麦驻大麦3号丰产稳产,品质优良,可以替代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进口的优质啤酒大麦,填补了我省啤酒大麦的空白,深受国内麦芽厂家和啤酒厂商的欢迎,被科技部列为全国重点推广科技成果,同时被省科技厅评为河南省高新技术产品,在省内外累计推广应用面积803万亩,新增纯效益4.18亿元。

啤酒大麦新品种驻大麦5号高产优质,比对照增产10%以上,千粒重提高2~3,浸出率提高1~2个百分点,品质和产量有较大提高,2009年被列为河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几年来在省内外推广应用面积498万亩,新增总产1.78亿公斤,新增纯效益2.77亿元。

啤酒大麦新品种驻大麦72009年通过河南省大麦新品种鉴定,2011年被列为河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11~2015年以驻大麦7号为核心的高产栽培技术在我市以及信阳、周口等地累计示范推广86.6万亩,累计新增产量2843.22万公斤,新增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416.6万元。

如今,王树杰仍在农村第一线从事着科技推广工作,他像一只大鹏展翅翱翔在绿色的田野。目前,他主持的3个国家、省、市科研项目进展顺利,驻大麦7号、驻大麦8号各项配套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试验以及新品种高产示范也在顺利推行,将为我市大麦种植业、麦芽和啤酒业以及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5/0723/2949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