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遗迹 岁月悠悠 青竹愈翠
岁月悠悠 青竹愈翠
记者 张新义
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记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再次前往竹沟,踏上这片红色的沃土,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
庄重幽静的竹沟烈士陵园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竹沟革命纪念碑巍然耸立,由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的碑名“竹沟革命纪念碑”七个大字苍劲有力。
1956年着手建立的竹沟革命纪念馆,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写馆名。经过不断修缮扩建,现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
一同前往的确山县党史研究室主任罗平均,对竹沟抗战的历史颇有研究。他告诉记者,有一首歌,曾经在竹沟广为传唱。歌词是这样写的:
伏牛山,桐柏山,竹沟(那个)就在两山间,青竹翠欲滴,绿水似蜜甜,片片是沃土,处处是宝山,江南难比竹沟美啊!天然那么一座大花园,大花园。
伏牛山,桐柏山,竹沟(那个)就在两山间,英雄的土地,革命的摇篮,抗日指挥部,屹立在中原,竹沟历史多辉煌呀!“小延安”美名天下传,天下传。
这首《竹沟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了竹沟的地理位置、如画美景和重要历史地位。
那么,竹沟为什么叫竹沟呢?这是因为在古时候,竹沟大沙河两岸长满了簧竹,先民在此居住后,就把此地取名竹沟,又叫沟竹。竹沟镇三面环山,一面靠水,丘陵起伏,群峰列屏,形势险要,东达徐扬、西通宛洛,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我们通常说的竹沟就是指竹沟镇。广义的竹沟地区,按照抗战时期毛泽东主席亲自界定的范围,包括“铁路(平汉路)以西,南阳以东,叶县以南,随枣以北”,即桐柏山域;按照中原局成立通知,范围更大,包括“所有长江以北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地区”。
河南省委迁驻竹沟,竹沟成为河南抗战的领导中心,为中共中央中原局设立竹沟奠定了坚实基础
“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红军游击队扩编为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1938年1月,独立团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于
第八团队东征后,为妥善安置伤病员、家属,处理交通联络等事宜,经周恩来与国民党军政部协商,在竹沟设立第八团队留守处,王国华任留守处主任,张震任参谋长,岳夏任秘书长,彭雪枫主持全面工作。此后,竹沟地区党政军机关均以竹沟留守处的名义开展工作。1938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长江局和河南省委的指示,彭雪枫等在竹沟创办军政教导大队,培养和训练党政军骨干,充实部队和地方武装的领导力量。
1938年5月,徐州、开封先后沦陷,中共河南省委根据中央指示,决定迁驻豫鄂边地区,实现省委以竹沟为中心组织和发动河南敌后游击战争,使其成为中原抗战的战略支撑点的目的。6月初,省委迁驻竹沟,省委书记朱理治、组织部长陈少敏等先后到达竹沟镇,在竹沟成立了由朱理治、彭雪枫、陈少敏三人组成的省委常委会。河南省委在竹沟以留守处公开的名义,大力发展党员,放手发动群众,开办党训班训练干部,大力发展与组建新四军基干队伍,开展广泛的统一战线工作,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做了充分准备。竹沟成了当时河南党的领导中心和发动河南抗日游击战争的司令部。
7月,中共河南省委派肖望东率新四军游击支队先遣大队由竹沟开赴西华,到豫东敌后睢杞太地区配合吴芝圃领导的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开展游击战争,使之成为豫东游击战争的公开旗帜和基干力量。9月,中共河南省委在竹沟组建了近400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由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张震任参谋长,开赴豫东敌后。后来,这支部队发展成为新四军第四师。
中原局设立竹沟,使竹沟成为中原抗战的指挥中心
在刘少奇的领导下,中原局在竹沟不到一年时间里,正确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的方针、路线,坚决纠正王明右倾错误在中原地区的影响,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放手发展武装,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实现党中央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确立共产党在华中的抗战地位,作出了卓越贡献,使竹沟成为中原抗日战争的战略支撑点。
让竹沟精神永放光芒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竹沟革命优良传统,2014年以来特别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确山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探讨竹沟精神的科学内涵,并确定竹沟精神的科学内涵为“坚定信念、依靠群众、艰苦奋斗、顾全大局”四个方面。竹沟精神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光辉,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
信念坚定,是竹沟精神的核心,是竹沟精神历久弥新的根源所在。没有坚定的信念,就没有竹沟的革命历史,也就没有竹沟“小延安”。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才成就了“小延安”竹沟的历史地位。
抗战初期,竹沟之所以成为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共河南省委所在地,靠的是坚实的群众基础,靠的是老一辈革命家重民、爱民的情怀。竹沟革命历史有力地证明,“小延安”的革命史其实质就是一部依靠群众生存、依靠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壮大、依靠群众取得最后胜利的群众路线史。
红军游击队
抗战初期,红军游击队改编为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为了民族大义,与昔日“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的国民党部队“化干戈为玉帛”,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枪口一致对外。“竹沟惨案”发生后,竹沟地区的军民进行了对国民党顽固派有理有节的斗争。但为了抗日大业,并没有把事态扩大。这都体现了竹沟党政军民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
行走在竹沟的乡村,记者感受到这里发展的活力无限。生态资源保护得非常好,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让我们满怀对先烈们的感恩之情,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踏着革命前辈的光辉足迹,为了更加美好的未来,豪迈前行!
责任编辑:df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5/0728/2958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