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民俗民俗研究 走向民间,走近民俗
走向民间,走近民俗
河南文化产业网讯:
滂沱汗似铄,微靡风如汤。在这个炎热的七月,在淅川县委、县政府的邀请下和河南大学研究生院、校团委的大力支持下,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组织的“图像叙录淅川移民民俗文化”暑期社会实践团,圆满完成了河南省著名的移民县淅川县为期十天的民俗调查工作。从7月21日至7月30日,实践团在李丽娜老师带领下走遍了这个移民县城的村村落落,深切感受到了淅川人民的淳厚善良,城镇的古朴风韵,山水的清丽优美。从九重镇到荆紫关,从荆紫关到盛湾镇,贾沟村、陶岔村、唐王桥村、土地岭村......我们用影像和纸笔纪录下了这里的一个个村落、一户户人家和一个个传说,我们希望这里的美景被更多人欣赏,这里的文化被更多人鉴读,这里的故事被更多人聆听。
浩大工程:南水北调下的淅川移民情状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通水,清澈丹江水出陶岔、越伏牛、穿黄河、绕太行,直通京津。在这个浩大的世纪工程中,淅川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多情自古伤离别。人们告别宗祠祖坟,告别桑麻炊烟,告别老屋田园,走向他乡做故乡。我们在材料中看到一个个村落的移民情况:香花镇曹寨村位于丹江河东岸,是典型的丹江渔家村落,全村1980人,迁往湖北省钟祥市;大石桥乡柳家泉村是古鄀国所在地,全村1080人,迁往南阳市卧龙区;稻河乡白亭村是淅川丹江上的四大码头之一,全村2001人,迁往许昌市襄城县。仓房镇下寺村位于丹江岸边,全村1580人,迁往新乡市辉县......或许我们记不下那么多的村落,记不下这些人的姓名,但我们应该记得这一方水土,这一方人民所承载的历史,所展现的精神。
在渠首大坝,李进群老人给我们讲述着这里“二郎担山撵太阳”的传说,然而讲述更为详细的是这座大坝,这条水渠。老大坝建于何时,毁于何时,新大坝建于何时,成于何时,坝高、坝宽、水位、渠长等数据,这位老人都能随口道来。李进群老人是朴实的农民,也是众多被淹没家园的移民中的一员。1970年,年仅20岁的李进群在渠首闸的工地上被高速旋转的钢丝打断了右臂。养好伤后,他又回到工地上,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干就是四十五年。实践团一行人听着李进群老人讲述渠首的故事和自己的故事,看着他那断臂的空荡荡的短袖,也感受着一位质朴的农民的温暖善良、可亲可敬。
他们或许并未读过太多的诗书,或许并不知道太大的道理。他们或许只知道国家要建设,要南水北调,只知道北方缺水喝,自己被需要,于是就忍痛离家,移居他乡,顾全大局。这应该是这个国家普通百姓最朴素的认识和最高尚的情怀吧。
民俗叙录:美丽的山水浸润丰富的文化
淅川的十天调研行程匆匆,这紧张而又丰富的十天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淅川的山水之美丽,文化之厚重,人民之质朴。
渠首人家民风淳,待客酒足夜敞门。淅川县九重镇新建的渠首街上的茶社客人满座,热闹非常。老板掂着水壶对着茶碗点三下将水倒满,对我们解释说这叫“凤凰三点头”,表示对客人的尊敬。陆放翁有诗“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我们入住的陶岔村确是夜不闭户的,民风淳朴,并非虚言。
鸡鸣三省荆紫关,往日丹水过千帆。在荆紫关古街道,数百年的青石板路诉说沧桑,两排临街门面一色古朴,黑漆着门。沿街寻去,我们找到了已经荒废的中码头,看到了仅存数间且已破败颓圮的吊脚楼,只能想象当年百樯林立,灯火通江的繁华胜景。
平浪宫外钟鼓楼,护佑一方度春秋。平浪宫为各省商民筹资所建,为保来往漕运通畅,一方平安,各省商民筹资兴建了平浪宫。在平浪宫里,我们听景区负责人讲述了平浪宫里所供奉的杨四爷斩恶龙的故事。
眼光向下:走向民间书写百姓的历史
中国近代学人提出“眼光向下”的主张和“走向民间”口号,这种学术主张尤其对于人类学、民俗学和历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十天的淅川之行,实践团就是把眼光向下看,深入到当地的民众中去了解他们的生活,记录他们的风俗,解读他们的文化。就是用走向民间的方法去书写百姓的历史。
从渠首闸到丹江口,从风景秀丽的朱连山到荒草掩映的唐王桥,从荆紫关到盛湾镇,我们考察了打草鞋、合草绳、编草毯、做木椅、做杆秤......我们走访了当年河南大学流亡办学的荆关高中、古民居......我们拍摄了丹江边的“十二岁圆锁祭河神”、当地百姓挑缸买卖、农田劳作等场景。这些就是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当地老百姓的历史,我们只能记录个中之一斑。
载负满满的十天淅川之行,以淅川县原史志办主任明新胜为首及明有胜、周尚朝三位当地民俗办老师陪同始终;指导老师李丽娜在炎热酷暑下可谓是倾心竭力,在坚持到最后结束全部调研任务时,终因体力不支而病倒;来自考古学、民俗学以及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陈彩彩、朱鹏、李子文、李晓倩、何连熙、李瑞金、于通海、谈金卓等学生自称“淅川八怪”:白天马不停蹄走街串巷摄影摄像、访谈记录,晚上小组讨论、整理资料到凌晨两三点……。淅川之行,记录着移民人的故事,也在上演着河大人自己的故事。
责任编辑:df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5/0818/2999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