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融财经新闻国际财经 传统银行跨界做电商 不仅仅是为了卖手机
传统银行跨界做电商 不仅仅是为了卖手机
人民网9月30日电 (李海霞)跨界往往能够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当互联网电商风生水起、明争暗斗之时,一度被视作“土豪”的传统银行也不甘示弱悄悄触“电”,跨界玩起了电子商务。
早在两年前,各大银行便开始纷纷打造电商平台与传统电商一较高下。银行做电商到底行不行?又应该怎样做电商?仅仅是对传统电商业务有所冲击吗?
近日,被戏称为“宇宙行”的工商银行交出了一份令人咋舌的成绩单——截至7月27日,其电商平台融e购卖出的苹果手机已达13万台,而京东则不到12万台。
工商银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陈昭旭在接受人民财经采访时表示,今年前9个月融e购交易额已经突破5000亿元,预计年内将稳超6000亿元,明年计划突破1万亿元。
“企业端交易额超过了3000亿元,个人用户消费也近2000元。”陈昭旭透露,剔除掉20%份额的金融产品外,融e购交易额将进入电商平台前十名。
事实上,传统银行其金融属性以及金融服务能力都是传统电商不可比拟的。
与传统电商平台相比较,银行提供分期服务的产品多、范围广、价格局限小,几乎所有商城在售的产品都可以使用分期付款,即使百余元的产品在银行网上商城也可以利用贷款购买。
29日,工商银行在合肥挂牌成立网络融资中心,这是国内首个网络融资中心。今后该行小微企业贷款、个人贷款等,只要符合标准,将统一在此平台审批。
虽然银行在金融服务上具有传统电商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想要在电商领域分得一杯羹也并非易事。
陈昭旭表示,工行推出电商平台并非靠商品经营来盈利。“目前投入很多资源在里面,为了确保品质,70%的入驻商户都是直营店,所有商户都经过严格的审核。平台上也经常做一些优惠和补贴。”
陈昭旭坦言,融e购的投入和回报还没有达到平衡。“大部分电商公司也显示它还处于投入大于收益的阶段,但这并不影响他的估值。”
陈昭旭说,盈利并非是融e购平台运作的主要使命。“电商平台能否沿着自身定位快速发展,提升对整个集团的贡献度,包括商业人才的培养,资源投入机制能否更灵活、更有效等是最大的挑战。”
在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宏观研究员李佩珈看来,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需要抓住两个核心:一个是建立互联网式的新思维模式,对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进行全方位变革,加强双向互动,以满足客户和企业“随时、随地、随心”的网络化生存新形态。另外一个是围绕“金融”这一核心,提供更加差异化的金融产品,突出自身的核心优势。
“传统银行做电商不是为了跟传统电商竞争,而是要革自己的命!”一位股份制银行的相关负责人不无感慨地说。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则表示,银行与电商将在相互渗透融合中共同发展,形成充分竞争的格局。最终,企业和消费者必将从中受益。
陈昭旭谈到,今后将继续扩大融e购平台上企业采购范围,同时利用该平台继续发力跨境电商,将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商品以更低价格提供给消费者。
据他介绍,工商银行1年几百亿的采购都在融e购平台上完成,未来还会将所有的采购都放在这个平台上。“透明、公开化是电商平台采购的特点,有部分企事业单位也希望能有这样的平台来采购。”同时,由于大型采购企业的交易量很大,聚集很多金融需求。“相较于传统互联网电商,银行系军团天生带有金融属性,更加方便了消费者、企业的交易。”
另一方面,海外的海外代购市场也让陈昭旭看到了融e购未来发展的方向。
“2014年,我国内地公民出境旅游首次突破1亿人次。如果人均消费1万元,就是1万亿元的消费额。” 陈昭旭认为,工行在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网点布局,跟当地的政府和企业如能做好沟通和协调,完全可以将这一海外代购消费在网上完成。
不仅如此,陈昭旭还设想,除了个人消费外,跨境电商业务可以将国际贸易和金融结合起来。“比如,可以整合产业链上的客户需求,将铁矿石之类的大宗商品交易通过电商平台完成,比单纯地做金融更加跨进了一步。”
29日,工行在合肥宣布构筑以“三平台、一中心”为主体,覆盖和贯通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社交生活的互联网金融整体架构。这被业界称作是该行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的升级。
“尊重电商规律,发挥银行优势,体现个性化差异。”陈昭旭认为,银行系电商压力来自于自身能不能沿着自己的定位走出一条特色之路,这条路能够给各方都创造足够的价值,然后大家再来分享这个价值。
责任编辑:wq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5/0930/308560.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