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论文 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

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

     莫中臣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多元化的社会,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诸家媒体,各以自己的优势,方便、快捷地传递着多种新闻信息,使人目不暇接。为了使电视新闻信息形成独特的风格模式,吸引广大读者和观众,编辑要由过去的“把关意识”进入到“创作”思路上来。只有创新,才能使节目保持较高的收视率,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运用形象思维,增强电视的可视性、可感性。新闻报道作品用形象叙事、用想象表达情绪、感觉,可以使电视新闻有极强的可视性和可感性。全篇报道除导语外,信息全部展现于现场景象和现场同期声,使新闻报道在现场一气呵成,视听语言表达酣畅淋漓。这一切都需要借助于编辑熟练驾驭,从而让直观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体现出电视新闻强烈的现场感和可感知的思想内涵。

       组织战役性报道,搞好新闻深度报道。电视新闻编辑同报纸、杂志的编辑一样,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考虑筹集稿件,组织战役性报道。这种报道包括开办栏目、制订方案、采访策划、组织拍摄连续或系列报道,也可以发动观众对某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等,形成整体宣传合力,打造品牌栏目。例如2013年,新蔡县秋冬季连续干旱,县委、县政府要求电视台的新闻栏目全力以赴报道抗旱浇麦内容。新闻栏目编辑接到上级的通知后,连夜拟订报道计划,给一线采访记者分工包片,协同作战,组织一场抗旱救灾的战役报道。由于编辑的努力,这次战役性报道,从报道计划到组织采访,从编辑制作到节目播出,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

       巧妙编排电视画面,使报道典型形象化。画面编辑是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职责之一,基本任务是根据叙述事实、表达主题的需要,判别取舍素材镜头,并按照剪辑法则将它们连接一起,辅之以制作手段和技巧,形成新闻的结构、层次和节奏,形成形象化的报道。电视新闻的画面绝不是某种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的机械复制,而是记者有选择的采录,再经编辑分析判断之后有意识对事实内容的择取和对具体素材的筛选。

       编辑在发现一篇有价值的新闻时,要会写编后评论和按语。电视编辑要有新闻敏感,对那些重大的新闻事件里所蕴含的新思想、新观念或有典型指导意义的新闻,要及时配以“编后语”或“编者的话”,以加深新闻节目的思想深度。例如,新蔡县广播电视台播出了《县委领导坚持接待来访群众》的新闻,编辑在后面加了《领导坚持接访,社情民意畅通》的评论。这个短评既肯定了县委领导对群众来访工作的重视,又肯定了他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精神。“编者的话”通常是写在新闻的前面,对新闻的内容和意义加以概括,提示给观众,让观众给予高度重视。这在电视新闻中也是经常可以见到的。比如,新蔡县广播电视台在转播了《上海市委请四位基层工作者上课》的新闻后,编辑在前面加了这样的按语: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学习会会场走进来四位基层工作者,他们以自己多年来在一线做群众工作的经验和感悟,为市委主要领导上了生动的一课。这节课别具一格,新鲜感人,反映了上海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真实风貌。这样一来,观者直接感到有可观的紧迫感与必要性。 (作者系新蔡县有线电视台)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5/1009/3094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