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教育佳作赏析 【221】 棍棒底下未必出“孝子”

【221】 棍棒底下未必出“孝子”

赵化冰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中国流传几千年的“教育真经”。甚至在今天这种理念也没有彻底从家长们的思想里根除。也许棍棒相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孩子“听话”的效果,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孩子心理、价值取向、精神需求也在与时俱进,棍棒下面的孩子可能会缺失应有的健康人格,自卑而缺乏自信,心里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少年期后,棍棒底下的孩子有了力量,开始反抗,他们会越来越叛逆,越来越被认为“不孝”。这样的例子甚至悲剧数不胜数。

在我们这个家庭里,作为母亲的我是标准的“虎妈”,缺乏母亲的仁慈、耐心,而是动辙拳脚相加。在儿子小学阶段这种教育暂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每次“武力制服”之后,他似乎听话、懂事、乖巧了一段时间。直至有一次我发现他的衣服上有个明显人为破坏的洞,找他问明原因时他才告诉我:说心里太压抑了,每次我的爆脾气上来时他都不敢反抗,但是心里有时实在太委屈了,没地方发泄,只有拿自己的衣服当出气筒!听了儿子的话,我限入了深深的自责。是啊,大人可以随意依仗自己的“权威”发火,那相对软弱的孩子呢?他们又怎样释放内心的不满和压力呢?从那以后,我改变了自己一贯强势、严厉的态度,每逢遇到与孩子观点不一致,或是他屡次犯错误不予改正时,我尽量用商量的口气,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与他沟通。慢慢的儿子也变得更加自信了,遇到陌生人到家里做客也敢打招呼了,也能听取父母的意见和建议,遇到问题也学会了换位思考,并且能主动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了。

作为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越强势的家庭,孩子越软弱。在孩子的内心里他们渴求尊严和父母一样平等,他们希望有自己的自由和思想,不愿意被父母过多干预他们的思想或行为。作为父母我们只能改变以往的传统观念把孩子当做自己的朋友,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用心灵对话。这样孩子才愿意对父母吐露心声,同样把父母当做朋友,愿意和父母分享他们的苦与乐。有一次,我误以为认为儿子在玩手机,不分青红皂白的就把他狠批了一顿,儿子认为我对他不信任“侮辱”了他,他非常伤心,竭斯底里的和我争吵、委屈啼哭不止,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了我的莽撞和对孩子的伤害。在与孩子爸沟通后我拿起了手机给儿子发信息,首先给他道歉承认我的错误,然后我们以信息为平台和儿子坦诚交流,让他说出自己心中的委屈和对父母的希望,我也向儿子吐露了父母的心声和望子成龙的期盼。经过近一个小时的信息交流儿子最后给我发来一条信息“妈,我想通了,我已经原谅了你,我自己也有错。相信我不会让你们失望的”!那一刻我热泪盈眶,为儿子的理解也为我们的心灵互通。

总之教孩子首先要确定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需要什么品质、能力、性格,而不能任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扭曲了孩子的心灵或者所谓的家长权威肆意发泄。父母给与孩子的不过是一种环境,一种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人生观价值观的理念。孩子的路怎么走、走向何方,当下社会棍棒是起不了太大作用的,只有科学的方法和真诚的爱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5/1102/3145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