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娱乐 “黄金地段”不好抢

“黄金地段”不好抢

“黄金地段”不好抢

 

□班永威     

 

对现代人来说,看电影是司空见惯的事情,20元至100元不等的电影票,是大部分人都能拿得出手的小钱。而且看的时候也有选择,哪儿的座位舒服,哪儿的音响效果更佳,哪里服务更好,是人们到哪个电影院看电影的标准。每当看到电影院门口熙熙攘攘的人群,市民曹云便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小时候看电影的经历。

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人都知道,那是个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比较匮乏的时代,特别是在县城以及乡镇,看电影是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之一,是值得每个人期待的。每当看到电影放映员到来,那种兴奋的感觉与粉丝见到自己的偶像有一拼。

那时候,放电影的设备很简陋,一辆马车足以把所有家当装完:一部放映机、一张放映幕、1~2个扩音喇叭,几个盛胶片的铁皮盒子、若干米电线,如果到经常停电的地方,还得备一个简易的柴油发电机,以备不时之需。至于看电影,就更不用说了,纯粹的自助型:板凳自带,零食自带,衣服自带……抢位置也是必须的。有电影放映的时候,曹云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饭有没有做好,没有的话拿一个凉馒头夹着板凳就急匆匆地往外跑,目的是占领“黄金地段”。“看电影太靠前不行,仰着脖子看两三个小时,回来后脖子得疼好几天;太远了也不行,我属于‘小个儿阵容’,如果有个大汉在你前面晃来晃去,整晚的心情就被破坏殆尽了。”曹云说。

“不过,有时我到地方之后,发现‘黄金地段’已经全是板凳了。我只好退而求其次,到背面去看。”曹云说,“一年下来,看电影的次数加起来不会超过5次,所以,除了学必须上外,饭可以不吃,路可以多跑,觉可以少睡,但电影一定要看。”

曹云小时候最喜欢看的就是武打片和战斗片,比如《少林寺》、《无敌鸳鸯腿》、《八卦连环掌》等。他说,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极大地丰富了,看电影却没有了那么多可以回味的故事:用大把大把的人民币包装起来的所谓大片,往往成了肤浅与可笑的代名词;明星大腕演绎的主题曲总感觉还不如“一条大河波浪宽”有味道;以往结伴而行的伙伴成了出双入对的中学生;过去宽敞的场地变成了四季如春的放映厅;之前顺风飘三里的喇叭换成了环绕立体声的音响……条件好了,心情却没了。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5/1201/3203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