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教育小记者 学校那些事儿

学校那些事儿

学校是伴随儿童、少年时光的一所大房子,在这里,我们哭过、笑过,学习了很多知识,认识了很多伙伴,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学校的那些事儿,为大家展现一个你所不知道的学校。

在我们熟知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很多关于学习的事情,比如:燧人氏教人们钻木取火、伏羲氏教人们结网捕鱼、神农氏教人们制耒耕作。久而久之,需要学习的人多了,学习就变成了一项专门的活动,需要在专门的场所里进行,这就出现了学校。

中国最早的学校是在17世纪之前的夏朝,《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夏曰校,殷曰序,周曰痒。”事实上学校在各个时期的叫法是不一样的,但是一样的,就是学校的性质——传道授业。

说到学校,就不得不说考试了,真正意义上的考试是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推翻了自古以来的世袭制和九品中正制,也就是当官代代相传和任人唯亲的制度。虽然现在很多同学都反感考试,甚至害怕考试,其实大可不必这样,为什么呢?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考试,那么同学们拿什么证明自己的优秀?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使自己进步呢?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桌上放着一块蛋糕,全班的同学都想吃,怎么办?如果没有制度来评选,那么大家就会一拥而上去抢,谁会抢到呢?我想这个答案显而易见,谁抢到谁就是第一名,这就是考试的含义。

既然要考试,就不得不学习,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四大文明中唯一作为文化主体留存下来的文化,上下五千年的知识全部汇聚在汉字当中,所以,自古以来,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许多酷爱学习的人和许多好的学习方法。《三字经》里讲: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汉朝名臣朱买臣一边背柴,一边读书,隋朝李密更是在放牛的时候,把书挂在牛角上看,诸如囊萤映雪,闻鸡起舞之类的故事更是数不胜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就是这些人为什么要读书的原因了。

    上面这些人,十之八九都没有上过学,不是不上,而是没有钱上学,就是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他们依然克服困难,为自己的学习创造条件,最终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学习的榜样。相比之下,如今的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读着装订精良的教科书,是不是更应该勤奋学习?从而超越他们,利用知识实现自己的梦想,利用知识为祖国的未来做出贡献。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6/0601/3565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