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民俗民间文学 从活着到生活

从活着到生活

         刘军民

       我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乡土题材小说:两个女性的命运从少年到青年再到老年,两大家族几个时代的沧桑变迁,可以用两条线索一分为二,然后合二为一,然后又一分为二串联起来,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生命之苦涩、生活之艰辛、人性之复杂、情感之微妙,在展示着浓浓天中乡村风格的同时,浸透着作者的唯美、唯善、唯真风格。

从活着到生活,信念与真情支撑苦涩的人生。这部长篇小说是一部农村的发展史,是两个女人悲欢离合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一个叫白棉花、一个叫黄芝麻。作者以天中大地上最常见的两种农作物作为她们的名字,是一种暗示,讲述了她们虽然波折但是因为把根深深扎入脚下的土地,踏实生活,尽管风吹雨打,依然坚韧不拔。女人都是苦命的,白棉花虽然出身富贵人家,但家道败落只好下嫁给庄户人家。黄芝麻命苦如黄连,父母皆死于非命,她从小当了人家的童养媳。她们像田野中随地可见的庄稼,风吹日晒,但是始终扎根黄土、挺起腰身,勇敢面对风雨。她们身上那种中原女性特有的坚韧与顽强,让她们撑起了一个家,用真心、真情改变着自己的人生。

世道沧桑,转眼就是几十年,世道人道都在变,一代代繁衍生息,时代变迁,暴风骤雨,人的命运就像被风吹落的树叶,飘呀飘呀,不知会落在哪里。人的一生还像大海中漂泊的小船,一高一低,不知何时到达岸边。卑微的有可能被举得很高很高,高高在上的也可能被人们踩在脚下。

书中所描写的一些人物,都是一些人们熟悉的最底层的小人物,“这些人物即使很卑微但是都是很努力地生活,哪怕生活并没有给他们同等的回报,他们依然热情地爱着这个世界”。

“芝麻每天打起精神努力地撑着这个家,什么也不为,就因为生活里有丈夫段天明。每次丈夫回家,她都像过年一样欢喜,丈夫就是她生活里的阳光,陪她熬过一个个漫长而艰辛的日子。”书中所说的故事也正是那个年代的缩影。

“芝麻与母亲的人生相比,走的是一个女人为男人、为孩子、为家庭操劳中随着岁月老去的正常轨迹,她没有什么不满足的。”

芝麻是中国传统女性的伟大代表,她丈夫去世了,她把照顾瘫痪在床的公公当成自己应尽的义务,媒体用了一篇煽情极浓的长篇通讯《二十载床前尽孝  农家媳妇孝心动天》进行了报道,在芝麻身上确实体现了中华女性的传统美德,知善恶、明事理、识大体、懂孝义。

白棉花的儿子李静之在安葬了父亲后说:“父亲的血脉正在一代一代延续下去。有一天,自己也会悄然离开这个世界,但是自己的儿子,儿子的后代,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不管是在故乡还是在异乡,不管身在何方,身上流淌的都是家族的血液。所谓传承,传承的不仅是精神,还有血脉。生命的坚强与脆弱。”

作者就是想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的责任心体现在根植于内心的执着,无需提醒的时时努力,以制度纪律为前提的开拓创新,为大局着想的宽容。行动是语言的最好诠释,你不用标榜什么,行动能证明一切。生活告诉我们一个真理: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天上就是往下掉馅饼,我们起码也要具备接住的能力。

 《棉花白了 芝麻黄了》是一次乡土怀旧的追寻,这种追寻,来自作者对乡土的感情,清新而明丽。全书弥漫着一种浓郁的地气,用乡土的地气,接通了文学的地脉。乡土与文学,气韵相通,气息相连,水乳交融。毫无疑问,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作品的温培雅有驾驭语言的天赋。所以,这部小说故事引人入胜、叙述明快动人、比喻生动传神,读来给人一种细雨切切风徐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感觉。书中两条线索的交替穿插,显示了小说故事情节的丰沛性和可读性,人物性格的生动刻画,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天中乡土特色风貌的呈现,显示了民风民情的浩繁浑厚与多姿多彩。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6/0624/3611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