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专题 西平大喇叭(市级)

西平大喇叭(市级)

□晚报记者   闫宏伟   通讯员   翟华玲

reny160684.jpg

luf1606314.jpg 

关于西平大喇叭,文献多有记载。据考证,西平大喇叭起源于东汉末年,至今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当时正值乱世,西平所处中原腹地,群雄逐鹿,战事频仍。传说,有位罗公为军中高士,他厌倦了无休止的厮杀,携带家眷在盆尧罗阁一带筑寨隐居。罗公擅长音律,从军中带走两支号角,闲暇之余,仿之加长加大,就变成了今天的大喇叭。

luf1606312.jpg 

每个队员须穿着门的服装进行表演,像参加盛典一样庄重。

luf1606323.jpg 

大喇叭是原始吹奏乐器角的后裔,又是现代管乐器的前身。而今最年轻的传人也年近70,令人遗憾的是,其发音体皮筋的制作工艺经众多有心人寻找,至今没有下落。

luf1606313.jpg 

西平大喇叭分没有旋律的“平号”和有旋律的“尖号”两种。城西多平号,城东多尖号。平号与曾在四川、湖南、云南、台湾及豫北地区发现的大喇叭在外形上一样,只是西平大喇叭的喇叭口呈漏斗状,能吹5度音程的两个音。尖号则是在演奏者口中含一专门的皮筋,能吹奏民间小调,也能模仿地方戏曲唱段。

luf1606321.jpg 

每次表演结束,队员都要把大喇叭挂起来,以防损坏。

luf1606319.jpg 

大喇叭前端的喇叭口由特殊加工薄如纸片的铜板制作而成。

luf1606325.jpg 

罗阁的大喇叭有自己特有的曲目,如《天桥会》,除单色低沉、浑厚外,还多了些喜庆。旧时,在本地特有的剧种——“罗戏”的伴奏中,凡武将出场、元帅升帐、两军对垒等场面就要用到大喇叭,以示斗争激烈、气势威武。

西平县盆尧乡罗阁村的民间传统艺术——罗阁大喇叭,至今有1800多年的历史。大喇叭是流行于西平、上蔡、堰城一带的吹奏乐器。上世纪50年代,西平大部分村庄都有民间艺术表演队伍,其中近半数队伍配有大喇叭,尤其是县城以东的乡镇,几乎每支民间艺术表演队都有大喇叭,且以盆尧乡罗阁村的大喇叭最负盛名。

罗阁大喇叭用铜片制作而成,由上下两节铜管组成,长2米。喇叭可伸缩,携带方便。罗阁村60多岁的罗洪宾传承了祖辈大喇叭的吹奏技艺和制作工艺。目前,全村能吹奏大喇叭的仅有10多人。

20104月,西平大喇叭被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6/0624/3612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