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文史研究 浅论司马迁《史记》中的不实成分
浅论司马迁《史记》中的不实成分
□赵天顺
司马迁是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文长,今陕西韩城人。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个民间文学收集者。所著《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是我国最早的通史。此书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书中不少传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是《辞海》中对其评价。
那么既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免不了有虚构夸张的成分和作者本人的想象力的主观创作意识,这样一来,《史记》的真实性就令人置疑了。尤其是司马迁在对待李斯的生平事迹上是带有偏见的,是不真实的,甚至是污辱性的。所以笔者认为,司马迁的《史记》留下了诸多的疑点和漏洞,有些记载是司马迁欺骗了我们。
例一:在司马迁出生的一百多年前,上蔡的小吏李斯在仓库和厕所中发现老鼠的两种生存状态继而明白了一个道理:“鼠在所居,人固择地。”出于对人生价值的敏感,对个体生存的焦虑,他义无反顾地走出上蔡,到秦国为梦想而拼搏,为命运而抗争,最终从闾巷布衣升腾为帝国丞相,他的政治主张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格局。一百多年前的李斯在粮仓中发现老鼠的感慨,司马迁怎么能看得到、听得见呢?即使看见听见,李斯对老鼠的感慨又错在哪里呢?
例二:《史记》曰白起将军长平大战胜赵国,其杀降人四十万。经诸多军事史家多方考证:赵军参战总兵力不超过六十万,秦军亦是五十余万。秦军尚且有“亡卒过半”之记载,赵军伤亡当更为严重,取二十万之说,当为相对接近,司马迁《史记》中记载杀降四十万之数,实系夸大事实。
例三: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是春秋《左传》记载齐国将军杞梁战死的事件,这个传说始于秦始皇出生前300年。这个故事把暴政之说植入人们的脑海里。秦始皇沙丘驾崩死后200年,孟姜女哭倒的是齐国城墙。又过了800年,杞梁妻孟姜女怨恨秦始皇,把这个早于秦始皇300年发生在齐国的故事,硬生生地嫁接到秦国的万里长城上。
例四:嬴政十一年,韩非修书劝谏始皇取消他的灭韩主张。始皇政看完信件后,立即征求李斯的意见。据有关史料记载,李斯主动推荐说:“此书乃韩非之书也。韩非,韩之诸公子,甚有才名,运四海于掌上,御九洲于帷幄,此乃韩非所长也。”在秦王政面前这样美誉韩非是多么高的评价啊,这能说明李斯嫉妒韩非之才能吗?这是其一。
其二,嬴政九年,李斯出使韩国,委托韩相张让重金买回韩非之作三十余篇,置于嬴政书房,才有了秦王政读后发兵索非之举,最后李斯尽最大努力用重金弄得五十五篇,一一呈于秦王。从这件事上说明,李斯不仅不是嫉贤妒能,而且是举贤若渴。
司马迁为什么要骗我们?因为如实写秦始皇,必然冒犯汉武帝,李斯辅佐始皇统一中国没有杀六国王室,而汉高祖刘邦亡秦后与项羽一起夷灭秦王室。李斯辅佐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功臣都封了高官厚禄,善始善终,而汉高祖几乎杀光了开国功臣,夷灭了他们的家族。
秦统一中国从未妄杀过将军和大臣,而汉武帝就杀过数位当朝宰相,还有王子、公主、将军。汉武帝因司马迁替同乡同学李陵将军战败谏言就将其处以宫刑。试想,如果司马迁将秦始皇这些事情不加修饰地写进《史记》,汉武帝读后会是什么结果?不言而喻,不仅司马迁会遭灭门之罪,而且他倾其一生的心血《史记》也将化为灰烬。这也许是司马迁的泣血苦心。
所以,司马迁骗了我们在意料之中。读史不仅要用眼读,还要用脑、用心读,才能读懂读明。
责任编辑:fl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6/0715/3652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