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当代文化绘画 王桥农民画

王桥农民画

       汝南县罗店镇(旧称王桥乡),位于汝南县宿鸭湖西畔。这里民风淳朴,人民勤劳善良,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农民自古以来喜爱说唱、书画艺术。戏曲、唢呐艺人,刺绣、雕塑、彩绘师傅分布全镇,历史上出过不少颇有名气的民间艺人。

1971年,中央美院毕业的徐云在吉林报社被打成“黑画家”之后,送回原籍劳动改造。他来到王桥公社(现在的罗店镇),在劳动之余,经常习书练画,许多爱好美术的青年农民向他求教,他总是热情辅导、耐心指教。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大家常绘制一幅幅宣传画竖立在村头与田间,表扬好人好事,赞美英雄、劳模,展望农村美好的前景,鼓励社员的生产劳动热情。当时的王桥公社党委书记冀世清,也爱好戏曲和绘画艺术,对这种现象给予热情鼓励、积极支持,并要求各个村(队)都要“干出来、画出来、写出来、唱出来”。于是,在公社党委的倡导下,村村都有了文化室、文艺宣传队、美术组、故事员和有线广播站;全公社很快形成“村有图画田野歌,写诗作文听广播,锣鼓声响看大戏,故事讲得动心窝”浓重的文化氛围。

为满足众多青年农民学习绘画的要求,王桥公社党委决定开办美术培训班。美术培训班开班以后,全公社上到五六十岁的老人、下到七八岁的儿童都踊跃参加学习绘画,县文化馆积极增派美术人员深入辅导。老画匠贾继来、薛明亮通过美术培训班学习,提高了绘画技巧,明确了创作思路,创作了反映农民生产、生活与艺术性较好的作品,很受欢迎。他们还把自己的家史画成连环画,让群众观看,教育后人。老饲养员曹凤山通过美术培训班学习,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饲养室用学生作业本和烟盒纸对着牲口画,创作了《牛匠图》和《人欢马叫送粮忙》两幅作品,受到乡亲和专家的好评。

       美术培训班开办仅一年多的时间,就有一批年轻的美术创作骨干脱颖而出,他们创作了1000多幅作品。如《春暖》《芦苇丰收》《膝下无儿子孙多》《宿鸭湖上打鱼船》《牧鸭》《女鞭把》《湖畔习武》等,均是取材好、构思巧、艺术性强的好作品,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因为这些绘画作品均出自王桥农民之手,在当时也算是一新生事物,故其作品被称为“王桥农民画”。

       “王桥农民画”这个新生事物一萌芽,立即受到省、地、县领导和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与积极扶植。1972年,在汝南县文化馆举办了第一次农民画展。1974年,随着农民画的推广、农民画创作队伍的不断扩大,王桥公社党委决定正式建立全省首家农民美术学校,徐云同志也以王桥公社管委会副主任的身份兼任美术学校校长。从此,王桥农民美术学校就成了培养农民美术人才的摇篮。一批批本县及周边县的农村青年,纷纷来到王桥农民美术学校学习,先后设立17个美术组、17个农民画创作与展览室。由于业务量大、辅导任务重,第一批培养的农民画创作骨干袁宝华、乔新河、刘道生、张国安等也担任了辅导老师。县文化馆、地区群众艺术馆的美术人员时常到王桥农民美术学校讲课,辅导学员进行农民画创作。省文化厅、地区文教局的主要领导到王桥视察农民美术学校和农民画创作情况,并给予支持。省群众艺术馆、省美协以及美术界知名人士陈天然、吴祥安、阎文俊、马国强、倪宝成等先后到王桥农民美术学校指导学员创作。陈天然3次在王桥办美术讲习班,传授专业技艺。汝南师范美术班、驻马店师范美术班、开封师院美术系、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等先后到王桥“开门办学”,并辅导农民画的创作。这些专业美术院校的带队教师,多数是美术界的著名教授,他们为王桥农民画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王桥农民画的成功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桥农民画第一次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引起很大的轰动,在上报全国美术展览的9幅作品中有7幅获奖。其中,乔新河的《宿鸭湖上打鱼船》、张玉合的《养鸭》、李学普的《芦苇丰收》等作品在日本、挪威、瑞典等地展出或发表,作品原件均由中国美术馆收藏。除国家级入展外,省级展出300多幅,省级报刊发表80多幅。各大新闻媒体对王桥农民画十分关注,《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先后报道了王桥农民画的情况,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日报》于1974年以《高昂的战歌 火红的画卷》为题,分别报道了王桥农民画的产生与发展状况,并给予高度评价。1975年,河南电影制片厂以姜守典、薛明亮的《丰收场上唱丰收》为背景,拍摄了《王桥农民画》艺术短片。1976年,《河南日报》又以《火红的画卷更火红》为通栏大标题,专版报道了王桥农民画的成就。《河南画报》出版了王桥农民画专辑。国际友人、著名社会活动家、美术家路易·艾藜对王桥农民画有浓厚的兴趣,曾两次到王桥参观考察,并在北京会见外出参观学习的王桥农民画作者。他亲自撰文把王桥农民画的成就和经验介绍到国外,在他收藏的4幅王桥农民画中,有两幅发表在香港《大公报》上。由此,王桥农民画享誉全国,声播世界。谢振乾从1971年以来,在老师的辅导下,先后创作作品100多幅,参加了县、地区、省及国家的多次美术展览,获得荣誉证书20多项。其中,作品《眠》于1992年在省文艺周刊杂志发表;《觅食》《麻雀》《麦田小景》《湖畔风光》《窑业兴旺》《马达催春》等作品参加了日本的美术展览;作品《连年有余》参加了北京美术馆的展览,并获中国农民画优秀作品;作品《小蝌蚪找妈妈》还参加了文化部的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作品《荷塘蛙声》于19954月被“中国农村巾帼书画展”收藏。近些年来,谢振乾用自己的特长,在学校和家里教一些喜爱绘画艺术的学生300多人,他们有的考上了艺术类院校,有的成了农民画的继承者,有的成了王桥麦草画企业的业务骨干。

       1993年,在河南省第二届群众文化系统作品展览中,王桥农民画入展作品92幅,袁宝华同志创作的《丰收在望》荣获一等奖,还有15幅作品在省级刊物上发表。

王桥农民画至今走过了30余年的风雨历程,该镇共举办美术培训班46期,培训骨干学员1180人,其中外省学员50多人。在这些学员中,现有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会员1人、河南美术家协会会员3人,还有12人考入美术院校。

       20086月,王桥农民画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徐佳瑞  辑自市政协文史委《天中记忆·文化卷》)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6/0718/3654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