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教育小记者 唐诗的直接与含蓄

唐诗的直接与含蓄

        唐诗流派纷呈,风格多样,有直接的,也有含蓄的。

白居易可谓直接的代表。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所作诗歌大多明白如话。据记载,白居易为保证诗歌的通俗易懂,每作新诗必先朗诵给不识字的听,听不懂了就一直修改,直到听懂为止。

直接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张打油。打油兄原本是一位籍籍无名的人,因写了一首诗而名声大噪,开创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崭新的打油诗体。诗名叫《咏雪》,是这样写的: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虽写雪景,笔下无一“雪”字,二十八个字却将雪传神地呈现。而且最让人称绝的是语言不避俚语,生动、贴切、诙谐幽默,这正是打油诗这种诗体自此长盛不衰地延续下去的原因。

说了直接,现在说一说含蓄。其实我国有讲求含蓄的传统,讲求以含蓄为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特点就是“温柔敦厚”,后世的诗歌大多都是按着这个路子走的。就唐诗来说,含蓄的要比非含蓄的多很多。

唐诗从初唐四杰的高水平开创与发展,到李白、杜甫的顶峰,这让生在李杜之后的诗人们倍感压力,纷纷寻找新的突破,有人就瞄上了含蓄的路子。比如韩愈多用生僻字作诗;诗鬼李贺风格为,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凝练峻拔;贾岛和孟郊的苦吟,郊寒岛瘦。将含蓄发展的到极致的是晚唐的李商隐,其诗以无题诗著名,多用典,凄艳哀婉,辞藻华丽,晦涩难懂,可谓朦胧诗的鼻祖。大家可以翻翻李商隐的《锦瑟》,美到极致,一句一层意思,莫衷一是,到现在还是没有一个定论。

先来看两首诗,第一首: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第二首: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读完上面两首诗,可能大家会单纯地以为第一首描写就是才过门的害羞妻子与丈夫之间的故事,第二首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姑娘的故事。实际上,这是一个考生与主考官之间的诗歌往来,考生叫朱庆馀,主考官是与韩愈其名的张藉。

直接与含蓄,两种风格,如乐符,交织在一起,让唐诗的音乐更加动听。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6/0727/3675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