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融财经新闻国际财经 正确看待银行拨备覆盖率下降
正确看待银行拨备覆盖率下降
□ 刘晨光
拨备覆盖率是银行业的重要指标,不能单纯降低监管要求,而应督导商业银行强化信用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提高贷款质量分类的准确性,实施更有针对性的监管指标动态调整。
近段时期,一些“国字头”银行拨备覆盖率指标逼近监管红线,引发行业内外关注。拨备覆盖率是银行业的重要指标,借此能分析银行财务是否稳健。鉴于该指标的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不能单纯降低监管要求,而应督导商业银行强化信用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提高贷款质量分类的准确性,实施更有针对性的监管指标动态调整。
随着中国经济的企稳,拨备覆盖率的下降可能继续呈现收敛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完善监管。
一是加强信用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既要防止新增不良贷款,加强对重点领域信贷风险的监测,降低业务的杠杆率,消除风险隐患,也要压降存量不良贷款,加大盘活、重组、转让不良贷款的力度,积极探索通过证券化方式实现不良资产处置。
二是提高贷款质量分类的准确性。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质量五级(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分类的准确性仍有待提高,“剪刀差”现象(即逾期90天以上贷款余额大于不良贷款余额)依然存在。贷款分类偏离,自然会导致拨备覆盖率有所偏差。
三是实施针对性的监管指标动态调整。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和资本充足率都较高,并不存在统一下调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的基础。但针对个别指标低于或临近监管要求的银行,应加强研究分析,对其加权风险资产、贷款、不良贷款、利润等各项指标的变化,以及信用风险防控能力、不良贷款处置计划进行全面考量,实施针对性的监管指标动态调整,以引导其实现防控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的统一。
责任编辑:xmx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6/0801/3684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