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娱乐 岁月留痕的“电匣子”

岁月留痕的“电匣子”

□左蕊/  王建成/

圈子七十三期上版图.jpg 

上个世纪,收音机曾是奢侈品,也是生活实用品,附着其上的历史沧桑吸引了当下众多藏家。有藏家言,收藏收音机,是为了把一段历史保留下来,让社会大众记住那段岁月。

上世纪初,收音机进入中国。它有着木质的外壳,方方正正像个匣子,俗称“电匣子”。人们最先熟悉的是矿石收音机。当时,美国的矿石收音机和电子管收音机同时登陆上海等沿海城市,其中以矿石收音机最受欢迎。193310月,上海亚美无线电公司生产了外观小巧、价格低廉的矿石收音机。1935年后,以南京无线电厂“红星牌”收音机为先导,中国电子管收音机实现国产化。国产收音机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直至上个世纪70年代,收音机的主流还是电子管机器,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晶体管收音机才开始出现。

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生产的袖珍便携小型收音机,作为我国电子科技突飞猛进发展见证的国产收音机,对于人们生活和娱乐方式的影响力,丝毫不亚于如今的数字电视或者笔记本电脑。

历史上的国产收音机曾在军事、文化、体育、气象等诸多方面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在物质贫乏的上世纪50~70年代,国产收音机绝对算得上是中国家庭的奢侈品,而拥有这样一台机器,往往意味着可以学外语、听文学作品连播……当时收音机承载着人们对文化精神生活的诸多追求。

随着更加炫目多彩的替代性产品的不断推出,那些或新或旧、型号不一的国产收音机早已被人们遗弃,保存至今相当不容易。尽管科技发展的车轮已将它远远抛在了后面,但它所具有的史料文物价值却不容抹杀。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6/0809/3702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