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理论形势教育 心灵驿站精神家园

心灵驿站精神家园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党校生活就到了“不得不说再见”的时候了,内心被满满的收获与浓浓的不舍所充盈。

坚定了信念,增强了党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党校生活给予我精神世界的培育是全方位的:通过读原著、悟原理,深刻领会到经典著作历久弥新的内涵,感悟到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不屈不挠、取得成功的动力源泉,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走向复兴。更加坚定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地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赴延安党性锻炼,既是一次“朝圣”也是一次“寻根”,更是一次精神上的“补钙”,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充分领略到了真正共产党员的风采。一个个闪光名字的背后,是一件件平凡小事铸就的伟大精神,是一颗颗忠诚爱心赢得的百姓口碑。他们把群众利益放在心坎儿,把岗位职责扛在肩头,顶天立地做人,脚踏实地做事。这是共和国的脊梁、时代的先锋。他们把强烈的爱国情怀倾注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精益求精。我从他们身上捕捉到了那至高无上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宗旨意识进一步增强,告诫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责任无处不在,担当义不容辞。

一字字抄写《党章》的唤醒感,一句句重温誓词的神圣感,一次次的活动、无数次的震撼。就在这潜移默化的耳濡目染之中,“两学一做”如春风化雨般地滋润着我的心田,成为我“精神世界的导航灯”。

开阔了视野,掌握了利器。毛泽东同志曾说:“完成革命任务好比过河,过河需要船和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就是送我们过河的船和桥。”党校课程安排匠心独运,涉猎面相当广博。被邀请的授课老师既“接天线”,深刻解读中央大政方针,又“接地气”,生动解剖基层案例现状。有的风趣幽默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发人深省,有的沉稳庄重忧国忧民娓娓道来感人肺腑,有的专业理性胸有成竹挥洒自如令人敬仰,有的人文感性旁征博引振聋发聩深入人心。这种点面结合、纵横比较、鞭辟入里地传道授业解惑,从多角度、多层面给我注入了面对现实、攻坚克难的勇气与能力,如沐春风如饮甘霖。

坦白地说,长期在一线业务岗位默默耕耘,面对纷至沓来的新任务、新挑战,时常有一种被掏空甚至黔驴技穷、思路枯竭的恐慌感,如今在课堂上总有一种被滋养甚至雪中送炭、茅塞顿开的愉悦感。静心系统研读所带来的获得感是繁忙的工作之余随机性的碎片化、电子化阅读所难以企及的。我是那么心悦诚服地聆听了众多领导、专家的讲座,紧跟老师把握精髓要义,带着问题追本溯源,结合职责深思对策。理论问题弄清吃透,入脑入心的效果自然涌现。特别是从弥足珍贵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许多受用终身的养分,掌握了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全局思维、创新思维的真谛,提高了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抓工作要分清主次、透过表象看主流、抓本质、找规律,学会“弹钢琴”等观点,都对我的工作生活大有裨益。“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贵在落实,崇尚实干。否则,再好的目标和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等理念的植入,让我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

找准了定位,焕发了激情。古印第安人曾言:“走得太快了,灵魂会跟不上。适时适度地放缓脚步,看看风景、品味感动,让灵魂跟上来,一定会走得更坚实更长远”!党校班给我提供了一个驻足自省、充电加油,在工作“热运行”后“冷思考”,静下心来“踱方步”的宝贵时机。

党校归来,必定会把所焕发的激情与灵感融入本职工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把学习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变“学一阵”为“学一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下大气力苦练内功,与时俱进地提高敏锐捕捉焦点问题、深入分析难点问题、高效解决重点问题的履职能力,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努力做到心有所戒、行有所止,慎独慎微,知行合一,见贤思齐,永葆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严谨的作风,为党旗增辉。

(作者:中央党校国家机关分校工信部第11期党校班学员  孟鸿凌)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6/0928/3804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