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县区正阳县 走进正阳感受百年“粉条村”的变迁

走进正阳感受百年“粉条村”的变迁

走进正阳县雷寨乡关路口村

感受百年“粉条村”的变迁

 

□晚报首席记者     李玉荣     /

 

371231_家家户户门前晾粉条1.jpg

 

guojg1701112.jpg

 

 “抓紧时间把红薯粉和好,排队等着加工粉条的人越来越多了。”115上午,在正阳县雷寨乡关路口村, 52岁村民李建民和同村人一起正在他的粉条加工作坊内加工粉条。据了解,该村加工红薯粉条的历史有100多年。凭借世代相传的手艺,这里加工出来的红薯粉条口感好,吃起来劲道,深受消费者喜爱。

每年春节前,该村家家户户都加工粉条过年。

远近闻名的“粉条村”

115上午,天气晴朗,关路口村南侧的树林里晒了不少粉条。村民用农用三轮车载满刚加工好的粉条,在村内的小路上穿梭。村民在空地上搭上架子,在树木间系上绳子晾晒粉条。

记者看到村里一栋栋小楼鳞次栉比,折射出村民生活的富足。

李建民告诉记者,从他记事起,每年农历十月后,他父亲就在家里做粉条。耳濡目染下,他慢慢也学会了这门技术。17岁那年,他从父亲手中接过了“担子”,开始从事粉条加工。到现在,他整整干了30年。

 “春节前是粉条加工的旺季,忙起来我们都顾不上吃饭。”李建民说,每年农历十月到春节前是他们最忙的一段时间,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加工粉条,从粉碎红薯开始,要经过沉淀、拌糊、捶瓢、穿竿、冷冻、除冰、晾晒等程序,其中晾晒最麻烦,粉条出锅后必须经过两天时间的晾晒。

李建民介绍,因为他们村世代种红薯,所以才有了加工粉条的传统。

 “我们村种的红薯根本不够用,还要到外地买。”李建民说,现在,我们村家家户户都要留出一块地种红薯,自己打粉面加工粉条。

 “我们加工粉条非常讲究,做出来的粉条特别好吃。”该村村委主任李国强告诉记者,他们村的粉条早已名声在外。靠着农闲加工粉条,加工作坊老板赚了不少钱,同时还吸收一部分村民在加工作坊里劳动,收入也非常可观。

加工粉条的历史上百年

据了解,关路口村春节加工粉条的历史有上百年。

李国强说,该村每年种红薯上千亩,一到冬季村民自发结合在一起加工粉条,以备过年食用,有的还送给亲朋好友。

“村民把红薯粉拉来了,不管多少咱都给加工。”李建民说,村里的加工作坊,不但加工粉条外销,还为村民加工粉条,收取一些加工费。

“今年我加工了350公斤粉条,一部分自己吃,一部分送亲戚。”正阳县王勿桥乡大翁村的薛天力拉着加工好的粉条说,他每年都到关路口加工粉条。记者看到,拉着粉面来加工粉条的人络绎不绝。

在李建民的家庭作坊里,有10来位村民在加工粉条,有的和面,有的出粉,有的晾粉,分工明确。“他们都是村里的老少爷们。”李建民笑着说,每年大家都在一起干,关系融洽,有说有笑。

82岁的陈洪轩说,他从事加工粉条几十年,非常喜爱这项工作。

“我们以前下粉条全是手工,胳膊都累肿了。”李建民说,现在半机械化好多了,但是,在加工粉条的旺季,他们仍然是早上4时起床,晚上10时收工。

“我们生产的粉条不愁销路。”李国强说,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物品供应匮乏,粉条在当时作为一种土特产非常抢手,而且价格较贵。

到了现在,为了保持粉条的风味不变,他们做粉条仍然延续传统工序。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他们的粉条不愁销路。

李建民说,粉条还远销到了外地。近年来,随着粉条加工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村里还成立了粉条加工合作社,将粉条统一标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既提高了粉条的质量,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而且名气不断提升。加工粉条让村民们走上了致富路。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7/0116/3997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