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民俗民间故事 春联趣事

春联趣事

 

□ 周爱萍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元日》就是当时春联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相传,江南春色迷人,非北方可比。乾隆皇帝心中高兴,来到一小镇,见一户人家的春联上联写着:数一数二门第,下联:惊天动地人家,横批:先斩后奏。

乾隆皇帝觉得春联的口气比皇家还大,房子却是破旧茅屋。再三打听,原来是寻常人家。乾隆皇帝心中恼怒,便找来写春联的人问个究竟。来人是个十来岁眉清目秀的少年,乾隆皇帝又气又好笑,问那少年春联的构思从何而来。

那少年不慌不忙地说:“我父亲是卖烧饼的,是一个二个地数给人家;我二叔是卖鞭炮的,鞭炮不是惊天动地吗;我三叔是屠猪的,杀猪时口要吹气敲打,不是先斩后奏吗。”乾隆皇帝听后,哈哈大笑道:“说得有理,我封你个秀才,赏你五百两银子,作读书之用。”

话说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写了一副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不料想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世人所景仰,此联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副,让家人再贴出去。这副写的是:“莺啼北星,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贴上了春联,唯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贴于门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揭走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春联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只见对联变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众人齐声喝彩,拍掌称妙,却再也不好意思偷揭春联了。

其实,春联是一种汉族民俗文化和习俗,更是对新年的美好渴望与寄托。

每逢春节,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的头等大事,各家各户都绝不马虎。老百姓贴的是春联,实质上贴的是希望、贴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贴的是对来年丰收的憧憬。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7/0203/40205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