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天中姓氏姓氏起源 直姓溯源

直姓溯源

□晚报记者   王莹   /

在河南、山东、河北、安徽……上年纪的人总爱对年轻人说:“咱是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的人。”为了证实这种说法,老人们总是让孩子们看小脚趾甲,说凡是过去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迁出的,最小的那个脚趾甲都是两瓣的。歌谣和传说标示着历史对 “老鹳窝底下”事件的记忆。而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笔记史料的记载,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共812个,移民分布共18个省(市)、500个县(市)。这其中就包括直姓。

 jish170621.jpg

直东钍

朱元璋决定移民屯田

在西平,提起直东钍没人不认识,这不光因为他是西平县公安局刑侦大队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还因为他那稀有的、让人记忆深刻的姓氏。要是有人追根他的姓氏,他总会斩钉截铁地告诉对方:“我的祖上是山西省洪洞县老鹳窝底下的人。”而关于姓氏的故事,他每次都讲得有声有色。

“这一切,还要从元末明初说起。”直东钍说,他1984年出生在鹤壁市浚县白寺乡东许庄,大学毕业后通过招警考试进入上蔡县公安局工作,现任西平县公安局刑侦大队一中队代理中队长。67日,记者找到直东钍,听他讲述关于直姓的故事。

宋朝灭亡后,在一百多年的元朝统治中,统治者对农民的盘剥是异常残酷的。到了元末,不堪忍受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农民举行起义。官方镇压农民起义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当时中原地区又接连发生水、旱、蝗、疫四大灾害,天灾和人祸折磨得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人烟断绝’。为了求生,农民起义更是不断爆发。元军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镇压。”直东钍告诉记者,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后来虽然结束了元末长年的兵灾,但水、旱、蝗、疫已使中原之地“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墟”。

山西与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相比,却是冰火两重天。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那里大部分地区风调雨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加上邻省难民流入山西,山西人口更加稠密。

明朝建立以后,由于中原地区人、粮剧减,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开封就由上府降为下府。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此时的朱元璋决定移民屯田。

大槐树下的思念

据史料记载,从洪武初年至永乐15年,50余年间组织了8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涉及18个省500多个县市的882个姓氏。山西是人口稠密之地,而当时的洪洞县又是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民众外移自然首当其冲。山西《洪洞县志》以及洪洞县《大槐树志》记载,明永乐年间,当地官府曾多次在大槐树左侧的广济寺集中泽、潞、沁、汾和平阳没有土地的农民以及人多地少的百姓迁往中原一带,并给所迁之民以耕牛、种子和路费。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告诉孩子:“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移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一片荒野,只好自己建屋造房,开荒种地。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他们大多在自己新居院子的大门口栽种槐树,以表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情。有些移民到迁徙地后,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区有赵城营、红铜(与洪洞谐音)营、蒲州营、长子营等,表明这些居民是当年从赵城、洪洞等地迁去的。

大槐树有“御灾抗患”之功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中原人没有忘本,以后不论走到山南海北,只要一说是老鹳窝底下的人,都亲热无比。中原地区少见老鹳而多见老鸹,后来人们就把“老鹳窝”说成了“老鸹窝”。

在后来人的心中,“山西移来者”的观念影响是深远的。传说,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纪律严明,由陕西打往北京,一路对百姓秋毫无犯,但后来进入山西洪洞县,却突然不是那么遵守纪律了。李自成拿几个带头违犯纪律的小头目问罪,审问之后,得知士兵们原来都是“大槐树老鹳窝底下的人”,混乱是出于对家乡的感情。李自成不但没有问这些人的罪,反倒放假3天,任将士们寻亲访旧。

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到洪洞后,士兵来到洪洞大槐树处,纷纷下马参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奉于大槐树下。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

而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的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并留下了“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的传说。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如今,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而槐乡的后裔这时也已遍布全国。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笔记史料的记载,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中包括直姓。

“愿直姓同胞永远心连心”

“愿直姓同胞永远心连心。”直东钍告诉记者,在老家东许庄,姓直的有1000多人,每年过年的时候,村里就有老者续写家谱,“我在老家的时候见过家谱,很厚的一本。”

洪洞大槐树现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思乡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久久不肯离去。

据了解,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

歌谣和传说标志着历史对发生在明代的一串串惊天动地的“老鹳窝底下”事件的记忆。历史上的直姓名人有:汉朝有御使大夫、塞侯直不疑以及直相如、直坚;明朝有永乐举人直广、汉源知县直凌霄。单就直姓的姓氏来源,记者查找资料得知,直姓有以下五个出处: 一、《姓氏考略》注引《国语》云:“‘晋之先有直柄。’为直氏之所出。”《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云:“此当系出姬姓。”是黄帝后裔。二、《姓考》记载:“舜裔直伯之后。”《国语》谓:“晋之先,直柄。”如此则当系出妫姓。追根溯源,则是黄帝后裔,因为妫姓出自黄帝之后。三、《姓苑》云:“楚人直躬之后。”因为楚国公族是黄帝后裔,故此直姓亦是黄帝后裔。四、藏族之直姓,唐朝即已产生。五、直姓应该是起源于鲜卑族的直勒氏,直勒氏晋时有一部分改成了谢姓,也有一部分改成了直姓。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7/0609/4219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