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三农 >新农村 > 农业专家指出抓住时机防治小麦病虫害

农业专家指出抓住时机防治小麦病虫害

     本报讯 (记者 阳)当前,我市小麦即将进入灌浆期,部分麦田正在扬花,这是小麦生长增加粒重、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时期。此期小麦不但会遭受条锈病、赤霉病、吸浆虫、蚜虫等病虫的危害,同时还会遭受青枯、干热风等灾害天气的影响。日前,市农业专家翟斌、骆景霞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要抓住有利时机,采取科学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综合防治病虫害,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力保今年夏粮丰收。

据介绍,最近一个时期,我市降雨量大,田间水分处于饱和状态;同时气温在较低温度徘徊后升速快、升幅大,为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叶枯病、吸浆虫和蚜虫的发生危害提供了有利的生态条件。这些病虫对小麦生长后期上部功能叶和籽粒的破坏性很大。条锈病、白粉病、叶枯病破坏叶片;吸浆虫、蚜虫、赤霉病直接破坏麦粒,影响灌浆。特别是小麦赤霉病不仅可以造成严重减产,经病菌侵染的病麦还会使人畜食用后中毒,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专家指出,现在,离收麦还有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面对当前各种病虫交替重叠发生危害的态势,严密监测、综合防治已进入关键时期。针对今年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我市应以小麦赤霉病、吸浆虫为主攻对象,兼治条锈病、白粉病、叶枯病和麦蚜,在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发展动态的前提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及时进行有效控制,特别是对小麦吸浆虫、赤霉病和条锈病的防控工作,要特别注意克服麻痹松懈思想,积极采取“早防早治、科学用药、综合防治、统防统治”策略,抓好小麦后期的病虫害防治。

专家说,由于当前多种病虫交替重叠发生,在防治上可采用杀虫剂、杀菌剂、微肥混合喷洒,综合作业。防治条锈病、白粉病每亩可用12.5%禾果利或志信星30克或20%粉锈宁乳剂每亩75毫升兑水50千克喷雾,兼治多种病害;喷药预防赤霉病,每亩可用50%多菌灵100克或25%奥宁20克或12.5%禾果利30克兑水50千克喷雾,第一次喷药后,间隔7天再喷一次;防治麦穗蚜、补治吸浆虫成虫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50毫升或40%毒死蜱40毫升或百劫加水50千克喷雾;综合施药可采取4.5%高效氯氰菊酯50毫升与禾果利、多菌灵等适量混合的方法防治;对锈病、白粉病、叶枯病、麦穗蚜混发区每亩可用12.5%禾果利30克或20%粉锈宁乳剂75毫升~100毫升加入上述杀虫剂再加入磷酸二氢钾、施特灵、麦健、金多多收、尿素等防止叶片早衰,延长光合作用时间,预防青枯和干热风,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起到防病、治虫、增产的作用。

专家强调,在小麦多种病虫盛发期,一定要抓住目前有利的防治时机,迅速动员农民群众,尽快掀起防治高潮。可采用杀虫剂和杀菌剂各计各量,混合喷药,达到一喷多防、综合防治的效果。充分发挥专业化防治组织在病虫防控工作中快速、高效的特点和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推行专业化防治和统防统治,扩大统防面积,努力提高防控效率和效果。在条锈病、吸浆虫等暴发流行时要及时出动应急防治队,做好应急防治,做到经济、安全、高效。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浪费、减轻环境污染,在防治中必须注意施药方法,用水量一定要足,手动喷雾器喷雾每亩用水40千克~50千克、机动弥雾机喷雾每亩用水10千克。病虫害发生严重时,应增加用药次数。药液要喷匀、喷透。喷药时尽量做到无缝隙覆盖,避免“锯齿状”漏喷。严禁使用甲胺磷、1605、甲基1605、久效磷、磷胺等高剧毒、高残留农药,确保小麦质量安全。必须注意施药安全间隔期,在小麦收获前15天停止用药,最大限度地降低农药残留。对于已感染赤霉病的小麦,在收获后应及时晾晒,或采用加热烘干或低热通风干燥,防止赤霉菌继续生长而影响小麦品质。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08/424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