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三农新农村 武岗村记忆

武岗村记忆

 

 

□李景春

“春来茅草绿,秋季水汪汪,一年只吃半年粮,红薯野菜度饥荒。”提起这首30年前流传在西平县老王坡一带的歌谣,我心中像打翻了五味瓶,啥滋味都有。

30年前,我从部队回到家乡西平县环城乡,那时的乡政府叫城郊人民公社。上班后就以公社下派干部的名义经常到村里,即生产大队、生产小队去帮助工作。从此,我就与城郊公社最偏远的武岗村结下了不解之缘。处在老王坡滞洪区的武岗村,人口不足1000人,有5个生产小队,土地有近5000亩。正像流传的歌谣一样,地多不打粮,遍地芦苇坑,有2000多亩可耕种的耕地,因为集体穷,缺牲畜少农具,更没有大型机械,亩产小麦不足50公斤,秋季是十年九不收。每到收麦季节全靠人割,拉到场里还得靠人拉磙碾场,一个生产队麦收一般需要两个月才能把麦子打完,最长的一年他们从农历五月初五割麦,一直打到八月十五。别的地方连秋季都收了,可武岗村还在打麦,说起来真是笑话。

从县城骑自行车到武岗10多公里路,真是一种苦差,连一条像样的路也没有,全都是土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遇到天阴下雨,只有赤脚踩泥走,因此公社干部都不愿到武岗村驻队。

作为公社干部到生产队去多是检查工作。每到麦收季节先检查麦场防火,看每个生产队打麦场有没有防火缸、缸里有没有水、场面有没有安电灯等。记得有一次公社一位副主任带着我们几个检查到武岗二队麦场,我们看看麦场边上两个电杆也都安有灯泡,推上电闸后,灯却不亮,气得公社副主任直发脾气。后来我才知道,因为生产队穷,买不起电线,大队电工就用麻绳接到了电杆上用来应付上级检查。这次检查后,人们都叫这位电工“麻绳电工”。

30年风雨沧桑。今天的武岗村,却像换了人间。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该村近5000亩耕地逐步实行机械耕种,小麦亩产由不足50公斤到亩产超过500公斤。秋季如果国家不蓄水,玉米亩产也超过500公斤。昔日西平的“北大荒”,变成了西平的“大粮仓”。仅种粮一项,农民人均年收入可达3000元。该村95%的农户盖起了楼房,家用电器、电话、手机户户都有,汽车、轿车、大型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小四轮拖拉机有500多部。现在收麦全用机械收割,一星期可以收打干净。不少农户利用地多的优势走科学种田之路,发展葡萄、药材、蔬菜,并采用日光温棚种植草莓、西瓜、辣椒等。专业养猪场、养鸡场发展到20多户。

农民有了钱,办事更方便。10年前,武岗村就筹资60万元盖起了花园式的小学校。村内建房统一规划,道路全部硬化,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农民都加入了合作医疗。临街的农户办起了商店、文化娱乐室、卫生室、饭店。走进武岗村,如同走进城市社区一样。2000年,武岗被评为省级文明村。

如今的武岗村真是“春来满眼绿,秋季粮满仓,四季人不闲,家家奔小康”。我坚信在党的富民政策引导下,武岗村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08/427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