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历史人物 师哲眼中的陈伯达

师哲眼中的陈伯达

师哲(资料图)

2222222.jpg 

人物小档案

师哲(1905~1998年),陕西省韩城县人,俄语翻译家,曾先后随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访问苏联及东欧。他参加了中苏两国领导人的对话,在他们之间架起了一座语言的桥梁,让他们交流决策,推动历史的进程。 师哲还主持过中共中央马列著作编译局、俄语专修学校和外文出版社的工作。

 

在延安时,结婚、离婚都没有严格的法律程序,比较简单。陈伯达的第一个妻子到延安不久,无法同他生活,离开他到前方去了;第二个妻子,可能是抗大的一个学员,是个幼稚的小青年,只凭听到的陈伯达的名声,便接受了他的追求。可是到一起生活之后,她受不了了,也离他而去。似乎在此之后,他还有一次婚姻(记不准了),时间更短促,女的也是跑掉了。

陈伯达婚姻多变的原因,主要是他除了读书和写文章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生活内容,而且只想自己的需要,从来不知道还有别人。从来想不到别人,更谈不上关心照顾别人。陈伯达的住处,我从来不愿意去,只有一次,是曹轶欧(康生的老婆)拉我去的,我才领教了一回:他的屋里臭烘烘、乱糟糟。桌子上、床上、地上堆满了书,根本无处下脚。似这等样子,谁也无法同他生活。

陈伯达同人接近,都是为了利用他人。就连晚饭后同谁散步,他都是有目的、有选择的,决不做无谓的“消耗”。我是常常被他选中的一个,其原因如上所述:为了我同毛泽东的工作关系和给他搞资料。

有一个傍晚,我们好几个人在杨家岭沟口散步,其中也有陈伯达。有人提议比赛作诗。陈伯达要是会作诗,他决不会放过表现自己的机会,他立即紧张起来,但他用戏谑掩盖了自己的窘迫。他望着天空说:“东一个星星,西一个星星,南一个星星,北一个。这不就是一首诗吗? ”陈伯达的脑袋,有他愚蠢的一面,也确有他灵敏的一面。

陈伯达利用一切机会表现自己,抬高自己,的确在很大程度上他是得逞了。至少一度给人造成他是“理论家”的印象。人们也很想从他那里获得知识,于是慕名组织大报告的时有举行。可是听报告的人越多,他那口音越重。于是每次为他组织的大报告,开始时人很多,渐渐地人越来越少,能坚持到底的没有几人,也还是不知所云,仅仅是出于礼貌才坚持下来。

(据《名人传记月刊》 师哲/文)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7/0724/4294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