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三农新农村 西平县多方拓展农民增收致富路

西平县多方拓展农民增收致富路

 

结构调整增效益 畜牧养殖创特色 劳务输出开渠道 项目建设筑平台

西平县多方拓展农民增收致富路

  本报讯 (通讯员 胡军华)近年来,西平县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致富,依托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特色畜牧养殖、扩大劳务输出、加快项目建设,多方拓展农民增收致富路。今年1~10月份,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4655元,同比增长20%。

结构调整增效益。该县立足种植业的传统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力求土地效益的最大化。他们把“9023”优质专用小麦的推广作为农民增收的“一号工程”来抓,使种植面积迅速扩展到70万亩,产品俏销国内外且供不应求,每年为农民增收近2000万元。该县也因此被评为全国优质小麦“出口基地县”、“生产先进县”。与此同时,该县大力发展瓜菜林果、食用菌、烟叶药材的种植,粮经比例达到6∶4。以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发展到54万亩,金针菇、双孢菇等食用菌发展到700万袋,农民人均蔬菜收入达264元。盆尧的辣椒、权寨的烟叶、二郎的西瓜、环城的食用菌等都在省内外打出了自己的品牌。该县与省内外多家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花大力气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

畜牧养殖创特色。养殖业一向是西平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近年来,西平县采取政府促动、龙头带动、科技推动、市场拉动等得力措施,扩大养殖规模,培育特色创品牌,加快畜牧产业化步伐。他们通过优先落实养殖场地、协调金融部门提供畜牧贷款、培育发展市场及经纪人队伍、扶持农牧产品加工企业等手段,大力发展畜牧专业村和养殖大户。县科技局、畜牧局成立了畜牧专家巡讲团,以巡回送技术、办培训班、联合开发、承包服务等形式,推广优良品种,传授科学的防疫、养殖技术,走出一条农牧标准化生产之路。目前,西平县已成为全省闻名的“绿色生猪生产基地县”,拥有中原最大的兔毛交易市场,养殖专业村发展到80个,养殖专业户1.8万户。

劳务输出开渠道。西平县始终把劳务输出作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头戏”,广开就业渠道,收集用工信息。他们在深圳、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建立了10多个劳动用工基地,与当地多家大型企业签订了常年用工合同。该县还积极发展“订单式”劳务输出,对外出农民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增强其“淘金”本领。同时,对外出务工农民进行跟踪服务,随时帮助他们解决务工中出现的问题,维护其合法权益。目前,该县外出务工农民在20万人以上,务工年总收入13亿元以上,被确定为“全国劳动力就业试点县”、“河南省对外劳务输出基地县”。农民务工收入又回流反哺农业,也有力推动了农牧业的发展。

项目建设筑平台。项目建设不仅是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龙头和载体,更为农民致富奔小康搭建了广阔的平台。该县通过东西合作、招商引资及培育本地民营经济等方式,使项目建设市场遍地生花。年初确定的11个重点项目,已完成投资2.5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1.4%。瑞平水泥100万吨粉沫生产、纱郎制衣、鼎力钢杆投资2000万元欧标H型钢等工业项目陆续建成投产。今年初以来,共争取政策性资金2.07亿元,转移支付资金1.23亿元,全县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3亿元,同比增长44.1%,既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又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提供了充裕的岗位。经贸路步行街项目工程、豫南建材大市场工程等一大批商业项目的实施,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该县农民依托绿色生猪基地、中原兔毛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项目建设,或农或工或商大显身手,尝足了致富奔小康的甜头,也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08/430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