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历史人物 记抗美援朝老战士王国亭

记抗美援朝老战士王国亭

履大任何惧凶险

保和平坚守前线

——记抗美援朝老战士王国亭

□晚报记者   高琳琳   /

开篇诗

失败心不甘,伺机来捣乱。

林间施毒计,山坡埋炸弹。

农耕要进行,生命需保全。

有赖志愿军,坚守在前线。

虽然是停战之后去的朝鲜,但是王国亭和战友们在朝鲜进行军事训练防止敌人搞破坏的同时,还要天天同敌军设下的“毒魔”打交道,保护朝鲜民众的安全。昨日,记者在驿城区胡庙乡叶庄村大王楼村,见到了王国亭老人,听他讲述当年在朝鲜的所见所闻。

jish1707781.jpg 

王国亭

参军赴朝鲜

王国亭1938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因为家里贫穷,当年参军时他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

“那是1956年刚过完春节,我听说村里征兵,就跑过去报了名。”王国亭说,那时他还不满18岁,担心部队不要他,特意虚报了年龄。当时叶庄村一共有6名青年报了名,王国亭是最小的。

部队集合准备出发前,王国亭还不知道自己要去干什么,要到哪里去。“我们在闷罐一样的火车里坐了56夜才到达朝鲜。没想到那里的雪下得那么大,刚下火车我就掉进了路边的一个雪窝里。”王国亭回忆,下车后,道路两侧有许多被炸过的火车残骸,还有许多汽车轮胎和零件,现场有些凄凉。

王国亭随部队来到朝鲜一个叫温井里的小镇,大家住的是临时搭建的木板床,四处透风,寒气袭人。王国亭被分配到301部队独立2小队当了一名化学兵,主要任务是运输化学药品,以供部队制造武器和炸药,同时用仪器探测敌军埋下的化学武器和毒气。

“虽然我们去的时候已经停战,但朝鲜当地的局部还在打仗,耳边不时会传来枪声、爆炸声。”王国亭回忆,因为他们是新兵,在学专业的同时还不忘日常的军事训练,站岗、放哨、巡逻、学习,每天都很忙碌。

王国亭称,当地的民众因为经历了几年的战争,生产和生活都遭受了很大的影响。为了帮助当地民众,部队就把大米故意留在米缸里让一些当地妇女带回家。虽然部队的棉衣也十分紧张,可大家还是想办法帮助受灾的朝鲜人民。

和“毒魔”打交道

王国亭所在独立小队的主要任务是探查敌军埋在地下的有毒化学武器,每天他都会和近百名战友拿着探测工具外出探测,发现化学武器后会在周边插上标志,竖上小旗以示提醒。

“当时敌军在朝鲜埋了许多化学武器,有我们俗称的‘介子气’和‘轻轻散’(音)。这些毒气十分厉害,如果吸入了会要人命的。”王国亭告诉记者,他们每天的任务就是和这些“毒魔”打交道,排除敌人设下的陷阱,同时保护好当地朝鲜人民的生命安全。

有一次王国亭和战友在道路上正在排查地下的化学武器,突然发现两个朝鲜当地的孩子在追着玩。眼看对方就要来到自己设置的警示区里,王国亭急忙大声喊话,让两个孩子停下。由于语言不通,两个孩子没有明白王国亭的用意继续跑。

在危急时刻,王国亭和战友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到两个孩子身边,然后将其抱离危险区域。当时就差几步远,真是太危险了。

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王国亭和战友们开始学习朝鲜话,开始学的是问路的话:“要几巧”(从这里),“巧几嘎”(到那里),“二马那”(多远),“摸米嘎”(怎么走)。还有常用的各种称呼:上了年纪的老人,称他“阿巴吉”(大伯),上了年纪的妇女称她“阿妈妮”(妈妈);对青年人,男的称“东木”(同志),女的称她“姚东木”,喊小孩“阿德”或“要保”。

后来,王国亭还学了一些诸如:再见、谢谢、好、坏、走、快走、找房子、吃饭、喝水等朝鲜日常用语。

王国亭说,朝鲜人民一年四季喝凉水。一次办事时在老百姓家吃饭,阿妈妮端一碗冒热气的水让王国亭喝,他十分感动。

在雪窝里困一夜

朝鲜战场上的特务很多,敌军派遣的特务经过短期训练派往北朝鲜进行破坏活动,危害很大。

“为了粉碎特务的破坏行动,部队经常会进行军事演习,特别是夜晚鸣枪紧急集合,大家带着手榴弹、子弹、防毒面具、背包和铁锹就出发了,一口气从山脚下冲到山顶上。”说起这段记忆,王国亭思绪万千,仿佛那个激动人心的夜晚就在眼前。

王国亭向记者说起了一件事:有一次部队正在准备吃午饭,哨兵发现空中有敌军经过,接着就看到空中有许多降落伞。部队鸣枪开始上山搜查,因为朝鲜的山上种的都是那种茂密的松树。等大家找到降落伞时,敌军都隐藏了起来。为了保障部队和朝鲜人民的安全,战士们会将整座山都巡查一遍,确保防线的安全。

王国亭说,驻扎在朝鲜的志愿军战士们不顾冬日的风雪严寒、不顾夏天的日晒雨淋、不分白昼夜晚巡逻放哨,才保证了停战局势的稳定。

“现在回想起来那几年在朝鲜的日子,如果不是战友及时发现救了我,我就回不来了。”王国亭说,那是到朝鲜第一年的冬天,有一天晚上他一个人在半山腰站岗,夜间检查敌情时不慎掉进了一个大雪窝里。由于雪窝太深,王国亭被困了一夜,渐渐失去了知觉。

第二天早日,等王国亭的战友发现他时,他都冻僵了。战友们把他抬到屋里取暖,过了好久他才从昏迷中清醒过来。因为当地寒冷的天气和那次事故,王国亭的身体后来一直不太好。

回乡当农民

1958年,王国亭随部队离开朝鲜回到国内,他被安排到河南安阳市某部队当了一名化学兵,接着转业到了兰州石油化工厂。1962年,党和国家发出了党员干部回乡搞建设的号召,王国亭随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家。

当年,村民们推荐王国亭担任村干部,他婉言谢绝:“我文化低,没经验,还是让年轻人干吧,我配合大家的工作。”因为当年在朝鲜被冻伤过,每年冬天都是王国亭最难过的时间。当时家里穷,孩子又多,一家人生活十分艰难。

目前,王国亭因为双腿股骨头坏死,只能靠双拐行动,大儿子去世,二儿子受伤,小儿子因病伤残,一家人成了村里的扶贫对象。但是王国亭老人很乐观,“我们家有困难,国家也有困难,咱不能只想着自己。”

王国亭常说,在朝鲜的几年是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回忆,虽然年纪大了,但是每天看到屋里孙子王振宇满墙的奖状,还有村里乡里的领导这么关心他,他感觉很欣慰。

记者采访结束时,老人告诉记者一个好消息,他的孙子王振宇今年考上了驻马店一高。孩子争气,没让他们操什么心,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将来学有一技之长,能回报社会,回报曾经给予他们家关心和帮助的人。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7/0728/4303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