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评论 严惩食品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

严惩食品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

 严惩食品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

 胡殿文

食品谣言满天飞,它就像是一只嗡嗡乱飞的蚊虫,总在你思维停滞时叮你一口。

草莓成熟的季节,“吃草莓致癌”;小龙虾端上餐桌了,又是“污染”又是“传染肺吸虫”;西瓜落地时,“为西瓜打针”……每个季节更替,都会进入新的“谣言季”,改头换面、乔装打扮群发毕至。面对食品谣言,科学如何粉碎?成为政府、科学家们苦恼的事情。

“顶花带刺的黄瓜有毒”“紫菜是塑料做的” “甲鱼是用避孕药喂大的”……近年来,随着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有关食品的谣言甚嚣尘上,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困扰。有数据显示,网络谣言占所有传播方式的45%,位居第一。社交软件和移动互联网使得人人都是媒体,随时随地都能直播,造成网络谣言发散式、野火式、煽动式传播。

食品谣言屡禁不止,特别是与民生相关的话题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谣言就像病毒一样,不仅损害国家的形象也损害了行业的发展,甚至影响公众的身体健康危害公众安全。谣言总是比科学更受人们认同,对于企业来说,它就像一把刀,所到之处,伤痕累累、血迹斑斑。今年以来,仅仅北京草莓致癌的谣言,就给北京种植业带来了上千万元的损失。食品安全谣言其负面杀伤力不容小觑。不仅如此,各类食品安全谣言,不仅给相关行业造成经济损失,其危害还在于干扰了食品安全的正常监管工作,打击了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埋下了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隐患。

食品安全安谣言具有流传范围广、变种多、反复性的特点。大致有4个方面特征:一是有意编造,别有用心。二是偷换概念,混淆视听。造谣者利用夸张、歪曲事实的手段,用“标题党”吸引眼球,频繁使用“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语言,愚弄公众认知。三是旧闻翻造,刻意抹黑。造谣者以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为背景,将过去发生的事情掐头去尾改换头面,以此来误导消费者。四是戏谑嘲讽,负面传播。传播者用影视片的片段配音配文,制成戏弄嘲讽的图片视频,在互联网上利用年轻群体、低龄受众者猎奇心理重的特点传播。此类谣言看似无伤大雅,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消极负面的影响,后续效果很长时间都难以消除。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7/0730/4305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