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行业资讯 汽车代工只能是权宜之计
汽车代工只能是权宜之计
□ 万仁美
继蔚来和江淮汽车签署代工协议第一个“吃螃蟹”后,近日小鹏汽车在肇庆工厂开工之前选择了由郑州海马代工,有消息称奇点汽车也与国内某整车厂达成量产合作协议。新造车运动风起云涌,未来或许还会出现更多选择代工的企业,但笔者以为,汽车代工只能是权宜之计。
特斯拉是新造车企业的典范,它的成功吸引了一大批业外人士携巨资冲入汽车领域,凭借着梦想和敢于冒险的精神掀起了国内的新造车运动。但进来之后,他们发现造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无生产基地,二无四大工艺(冲压、焊接、涂装、总装)的积淀,而且资金需求量远远超过其现有融资额,生产资质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坎。与此同时,传统汽车行业近年来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一方面,新造车企业亟须让梦想落地;另一方面,传统汽车企业有闲置产能。双方一拍即合,汽车代工应运而生。
在汽车行业,代工并不多见。但在IT行业,代工是普遍现象。新造车企业创始人大多有IT背景或相关经历,把代工引入汽车行业似乎顺理成章。
笔者在梳理IT业代工情况时发现两个特点,一是代工产品大多不属于高精尖类别,二是代工厂家几乎没有自己的产品在终端销售。真正属于高精尖技术的超级计算机等,几乎没有代工之事。
再看汽车领域,新造车企业特斯拉早期曾由莲花汽车代工生产Roadster,但随着企业的发展,特斯拉开始自己生产Model系列车型,并自建工厂生产动力电池。核心技术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是市场竞争的利器,这是特斯拉在发展过程中决心摆脱代工模式的主要原因。
新造车企业将目标锁定为新能源汽车。虽然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系统与传统汽车有很大区别,但毕竟还是“车”。汽车有四大工艺、五大总成,是无数核心技术的组合体,而且最优匹配也是一项核心技术。新造车企业选择代工,就很难拥有这些核心技术,这意味着自己的命运始终掌握在别人手里。
对于代工企业来说,送上门来的利润很诱人,但没有处理好就会对自己旗下的品牌产生影响。日本三洋电机曾经辉煌无限,在家电领域比肩松下、东芝,但在业务蒸蒸日上之时开启了代工业务,虽然在短期内创造了巨额利润,但使得企业没有动力进行创新,业务转型也迟迟难以实施,从而导致旗下品牌的洗衣机、电视机、冰箱等受到极大影响。2015年,三洋电机在日本股市被摘牌,退出了历史舞台。
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可以不在乎苹果手机是谁生产的,但对于汽车由谁生产还是比较在意的。至今,仍有很多消费者对高档进口车国产化后的品质颇有微词,这也是一直没有国产的雷克萨斯拥有众多中国粉丝的原因。
汽车研发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企业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据笔者了解,全球大型车企研发一款新车的费用不低于10亿美元,需经历18~36个月的周期;国内自主车企也要花费10多亿元人民币研发一款新车,经历差不多的时间。新造车企业选择代工只能解决初期遇到的问题,毕竟不是长久发展之计,最终需要自己造车才能掌握核心技术。而对于代工企业来说,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赚取一点代工费作为补贴也未尝不可,但终究应将精力放在提高自身产品和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上。
责任编辑:zwj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7/0823/4345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