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三农新农村 “村村通”更要“村内通”

“村村通”更要“村内通”

   

通讯员 盛德劭

近日,笔者参加农村大走访活动,群众反映最多、呼声最为强烈的是,很多自然村内的道路年久无人修,损坏严重,给广大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困难。广大村民渴盼,在实现行政村之间通柏油路、水泥路的同时,自然村内的道路有人管一管、修一修,让村民出行方便。

笔者调查中发现,很多自然村内无有排水设施、道路无硬化,每逢下雨,村内的道路、胡同成了横流的排水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造成村内道路冲毁严重,沆洼不平,积水成池,形成了雨天不能行人、晴天不能通车的“卡脖子”局面。由于村内的道路不通,一是造成很多村民在收获季节打下的粮食往家中拉运困难,即使费劲将粮食运到家中,由于收购的商贩车辆进村困难,就故意挑剔毛病压价,粮食也卖不上好价钱。二是婚丧嫁娶难通车,村民办事难。三是村民建房时建筑材料运不进村,建房施工难。如此种种,不能一一赘述,直接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全面建设。

造成村内“行路难”与“村村通”接不上轨的原因在于:一是农村一些基层干部忽略了自然村内的道路规划、整修和管理。二是很多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为零,有的负债严重,在多年取消农民义务工的情况下,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组织力量整修村内道路。三是农村大多青壮年劳力常年外出务工、经商,留在家的是老人、妇女、孩子,他们无能力整修村内道路。

要改变自然村道路“行路难”的状况,首先是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的发展意识、为民服务意识,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上,而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其次,乡、村组织要将村内的道路整修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摆上工作日程,统筹运作,有布置、有落实、有督查、有奖励,循序渐进,定出效果。同时,乡、村干部在实施“村村通”工作中要克服畏难情绪,树立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俗话说:“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办不成的事;提出问题,就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只要乡、村组织能充分发挥战斗作用,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集思广益,大胆工作,自然村内“行路难”的问题就不难解决。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08/4355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