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综合新闻 家庭教育不要把“爱”变成“害”
家庭教育不要把“爱”变成“害”
周刊记者 侯岱君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天性,但是有些父母恨不得天天把孩子捧在手里、含在嘴里,殊不知,过度的宠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溺爱。
不要把对孩子的爱变成伤害
近日,市民王勤告诉记者:“我去幼儿园接孩子时,我家彤彤跑得急了,不小心踩到前面一个小男孩的脚,小男孩踉跄了一下,并没有摔倒。我觉得这是很平常的事,而且彤彤也道歉了,可是小男孩的母亲不依不饶,大声吵闹。虽然男孩的父亲在一旁不断劝阻,但男孩的母亲丝毫不听。男孩躲在父亲的怀里,被自己的母亲吓得哇哇大哭。”说起这件事,王勤显得有些无奈。
市区某幼儿园老师张颖表示,因为孩子们的小摩擦而引发家长之间发生争执,这种情况并不鲜见。而且,在这种事情中,家长的激烈表现往往更容易吓到孩子。
此外,家长一味地道歉也是不对的。其实,孩子之间因打闹造成的伤害往往是无心的,也并不严重,甚至双方并没有因此产生负面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味道歉既无法让孩子认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还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这种处理方式不妥当。
选择正确的方式去爱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都尽力在孩子身上倾注自己所有的爱,给予孩子最好的关怀。但是,爱孩子也需要正确的方法。
近日,在一小区娱乐场所,记者看到两个孩子因游戏发生争执,一名家长选择安慰自己的孩子。“孩子们在玩耍时产生磕磕碰碰再正常不过了,只要不是危及身体安全的伤害,我们家长稍加安抚就可以了。”家长刘云对记者说。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问题完全可以交由孩子自己去解决,家长只要做好指导就可以了,如果过度敏感,不仅容易导致事态升级,吓到孩子,还会为孩子树立一个坏榜样。
市区心理学教师李璐介绍,溺爱心理是普遍现象。导演波兰斯基曾经拍摄过一部影片,名为《杀戮》,讲述的就是这样的事情:幼儿园的两个小朋友大打出手,双方家长为此坐在一起进行交流。一个多小时的交流最终演变成一场闹剧,而此时两个小伙伴已经和好如初。“我认为,父母应教会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在此基础上学会关注和理解他人的感受、尊重别人的需求和想法。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不要一味苛责,而要耐心分析、适时引导。不要把对孩子的‘爱’变成一种‘负担’,甚至是‘伤害’。”李璐说。
责任编辑:db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8/0109/45659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