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天中文化文学 三读《风中的小丫》

三读《风中的小丫》

□时双庆

第一次读《风中的小丫》,是在卧虎的博客上。

那天,我无意浏览博客上的信息,转着转着,就来到了卧虎的博客,那篇《风中的小丫》就贴在那里,署名“砌步者”。

我试着读了几段文字,接下来却越陷越深。小丫是一个留守儿童,爸爸长年在外打工,没有人知道她的妈妈去哪里了,唯一陪伴她的是年迈的奶奶,但小丫是想念妈妈的,从她把说妈妈坏话的人当成狼外婆这样的句子中就可以看出来。

小说中的短句子有很强的感染力:“小丫想到妈妈就笑了,像歇在树枝上的‘吱吱’欢叫的鸟儿。”这些句子把我从小说的虚构情节中拉入现实。小丫,绝不仅仅是小说中一个虚幻的人物形象。

第二次读《风中的小丫》是收到了余清平的书——《自由行走》。

打开新书,第一面就是余清平写的的几行小字:“请时双庆老师雅正,余清平,201816日。”我是一篇一篇看的,翻着翻着就看到了那篇《风中的小丫》。我从来没有像那天那样把一篇小说看得那么细致入微。有人疼的小丫突然就没人疼了,奶奶去世了,小丫哭得很大声,哭得很大声的小丫忘了问妈妈的去向。“爸爸回来了,又走了,仿佛他是硬生生挤进这时空里来的,又被时空给挤了出去。”这种轻描淡写让人忍不住地心疼,包含了太多的无奈和生离死别。

第三次读《风中的小丫》是在我的作文课堂上,我一字一句地念给我的学生听。

爸爸走了,将小丫托付给远方的二姨,小丫想奶奶、想爸爸,但更多的是想妈妈,妈妈的声音像棉花糖一样甜,棉花糖是小说中唯一的线索,这也就有了后来小丫被卖棉花糖的“妈妈”拐走的下场。我们都知道小丫被拐走了,可是作者偏偏不这样说,他只是说小丫跟着卖棉花糖的妈妈走了,是苦是甜,我们都不得而知了。就像卧虎说的那样,沉重的话题平淡着说,更具有感人的力量。读着读着,孩子们哭了,我也泪水盈眶。

按说,小说到这里也可以完美结束了,可是,作者仿佛要把所有的悲剧集中重演,小丫的爸爸在回家的路上发生了车祸,二姨意外地发了笔财,小丫没了,爸爸也没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突然变得那么模糊,那些轻慢的文字堵得人心里发慌,当然,这样也增加了小说现实主义的力量。“又一个春天到了,麦地依旧酥酥的,风一阵阵吹,麦浪起伏着”,结尾还是那样舒缓的语调,一篇千字文,平淡中彰显的巨大力量打破了我对小说的传统看法和定义。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8/0209/4615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