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历史历史事件 三百多年前的“微信朋友圈”

三百多年前的“微信朋友圈”

清康熙年间,安徽歙县人张潮(字山来,号心斋居士)的著述中有《幽梦影》一部。此书后来被收入《古今说部丛书》时,编者因其文体形式独特,而将其标目为“清供”。“清供”一般指的是案头清雅的蔬菜摆设,将其作为《幽梦影》的标目是因为此书所辑均系随兴而得的“清言隽语”。随感格言式的著述明末清初已多有出现,如屠隆之《娑罗馆清言》、陈继儒之《小窗幽记》即其中佼佼者。但是张潮的《幽梦影》有新的创造,正如光绪21年杨复吉所言:“昔人著书,间附评语,若以评语参错书中,则《幽梦影》创格也。清言隽旨,前于后喁,令读者如入真长座中与诸客周旋,聆其謦欬,不禁色舞眉飞,洵翰墨中奇观也。”(《幽梦影》跋)从网络时代的眼光来看,他这种格局倒是与今日的微信朋友圈十分相像。

兹举其一组为例: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

弟木山曰:余每见长一技,即欲思之,虽至琐屑,亦不厌也。大约是爱博而情不专。

正文是张潮的原创,下面排列的是文友们即兴畅所欲言的评论。除了没有点赞图像外,完全是一组微信朋友圈的格局。在《幽梦影》中,除张潮220则原创外,另有112人参与发表了512条评论,共形成220组纯文字型的微信朋友圈。

这个微信朋友圈中,以张潮、张竹坡为代表的参与者大都是科场失意旅居扬州的文人。他们在扬州这个景物秀丽、文脉深远、工商业发达、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又偏离政治中心的地方找到了一片畅情之地。他们相对自由地抒发性灵,互赠著述,经常聚谈宴饮。《幽梦影》微信朋友圈可大致反映他们的思想状况和生活风貌,并为后世留下了值得注意的特色和内涵。

(据《中华读书报》)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8/0410/4695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