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乡土文化老照片 村边的石河

村边的石河

任国胜

前不久,我回了一趟阔别已久的故乡——任张楼村,蓦然发现,昔日郁郁葱葱的鬼柳树已难寻踪影,清澈见底的河水已变得浑浊不清,撒满河床玉石般的鹅卵石已被一堆一堆的泥土所代替……我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儿时石河的欢快愉悦感觉了。

在我的记忆里,村边的石河是那么的美丽和清新。

春天来了,河滩上的鬼柳树悄悄发出绿芽,岸边的野草顶着一朵朵小花偷偷探出小脑袋,有红的、粉的、白的、紫的……一只只花蝴蝶扑闪着翅膀忙个不停,不知谁家的春燕嘴里叼着河泥来回穿梭,一群群鸭子摆弄着羽毛在河里戏水,给人以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感觉。

夏天到了,也是村边石河最浪漫的季节。随着雨季的到来,河水大涨。有时遇到连阴天,河水就会更加汹涌澎湃,于是种在河岸边的瓜果就会随着河水顺流而下。洪水过后,河床更加干净,河水更加清澈,在河水的拐弯处还会形成深浅不同的“潭窝”,于是这些“潭窝”也就成了男人们的乐园。下地劳作了一天的男人们,收工之余,撂下锄头,扑通一声跳进河里,洗去灰尘、洗去疲劳、洗去烦恼。这里更是孩子们的乐园,不管是上午还是下午,放学后一定去河里洗澡。水性差的,用手扒着河岸,身体浮在水面上,两腿交叉着打“嘭嘭”;水性好的,学着跳水运动员的样子,直接从岸上一头扎进深水区,一阵“猛子”之后,一会儿踩水,一会儿仰浮,一会儿“狗刨”……那游技真是千姿百态,各尽其兴。孩子们就像一条条鱼儿,在水里尽情地翻滚,似乎忘记了一切,谁也不愿意先上岸。这时候,就会不停地有大人们来到河岸上呼喊自己家孩子的名字:“再不出来就要挨打了。”于是,孩子就光着湿漉漉的身子,慌忙爬到岸上,急速穿上裤头,一溜烟地跑回了家。

河段的大部分是浅水区,有的地方还是急流区。急速的水流撞击到石头上,溅出一串串浪花,并奏出动听的浪击声。在急流区有人别出心裁,用石头块垒成墙,把水挤到一个很窄的小地方,然后用木条织成一个网挡在窄处,这就是抓鱼的“亮子”。第二天一大早过去看,总会逮到一些鱼,如果运气好的话,一晚上就能逮到四五斤鱼。

傍晚的浅水区,更是热闹,那是女人们的天下。只见妇女们胳膊上挎着盛满衣物的篮子,手里拿个盆子,找个大石头坐下,脱掉凉鞋,两脚泡在河水中,还不时会有几条大胆的小鱼跑过来咬几下脚趾头。然后,就是洗衣声、捶衣声,还有妇女们闲聊说笑声,奏响了一曲别样的交响乐。

秋天的石河,景象更加宜人。河滩上的鬼柳树叶子由绿变黄,河岸上的果树,果实累累,枝头弯弯,河水里的鱼蟹由于夏天发水后带来的丰富食物,个个肥头大脑。下午放学后,我们几个小伙伴凑成一群,来到河里掀石头,因为石头的下面总会藏着一些鱼虾,有鲫鱼、沙丁鱼、泥鳅、螃蟹……特别是到了星期天,运气好的话,半天的收获还是不小的,足足够我们几人饱餐一顿。河滩上的鬼柳树,粗大的一个人都抱不住。我们几个小伙伴就爬了上去,玩起了“摸树楼”的游戏。用石头剪子布的方法找出输家,然后用一个手绢盖着输家的眼睛,在树上摸其他人。摸到谁谁就成了输家,再用同样的方法盖上眼睛。这个游戏虽然非常危险,但它却给农村的孩子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秋去冬来,石河的水少了许多。但人们过河还是要脱掉鞋子,河水冰凉刺骨。于是,大人们就教小孩积德行善做好事,把水里的石头捡成堆,一步一堆,这就叫做“摆达石”,也是农村最原始的过河方式。这样,过河的人就不用再脱掉鞋子忍受冰冷的河水了。一场冬雪的到来,河滩上白茫茫一片,河岸上北风呼啸,河水也进入了沉寂。随着温度的不断下降,河面被一层冰严严实实地覆盖着。于是,小朋友们有的带着自家的凳子,反着放到冰面上,坐在上面玩起了溜冰,有的拿着鞭子“啪啪”打起了陀螺。

如今,我站在石河沿上,想象着曾经流逝的无数岁月,曾经留下的无数美景,曾经流传的无数故事,现在却是满目沧桑,我的心不由更加沉重起来。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8/0731/4869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