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乡土文化回望乡村 谷 子

谷 子

□王太广

有农谚说:“只见干死竹,不见旱死谷。”当布谷鸟的叫声在村子里响起时,大人们就会说该种谷子了。

俗话说:“干种谷子湿种豆。”谷子适宜在土壤干燥时种植。谷粒在耧斗里随着耩地人铿锵的步伐,穿过流动的空气,落入黄土地,谷子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生命历程。

谷苗葳蕤起来,拱出两片鲜嫩润泽的叶,像豆蔻妙龄少女描的眉,细细的,弯弯的。当稠密的谷苗长到脚脖深时,就开始“横谷子”了。社员们拿着镢头,每隔三四寸用镢头刨一下,防止谷苗长得稠密,便于通风透光,利于作物生长。然后就是间苗。间苗要分辨好苗、孬苗和狗尾巴草。狗尾巴草与谷苗长得差不多,在同等水肥条件下,其生命力比谷苗顽强。我曾问过母亲:为啥狗尾巴草的穗儿直挺挺的,而谷子的穗儿越大越弯。母亲对我说:“别看狗尾巴草趾高气扬,它多糠少米;谷穗沉甸甸地低下头,那是因为籽粒饱满。”母亲还告诫我:“真正有学问的人就是低调、谦虚,做人应该像谷子一样。”

到了夏末,长了半人高的谷子开始抽穗了,也许那是谷子一生中最快乐最美丽的时光。微风吹过,谷子一起一伏地荡漾,在灿烂的阳光下泛着金光。如果遇到狂风暴雨袭来,大片的谷子起起伏伏,踉踉跄跄。但是,柔韧的谷子还是顽强地站直了腰身,仰起骄傲的头,孕育未来和希望。

谷子成熟了,麻雀便从四面八方飞来了,雨点般地落在金黄的谷子上,疯狂地啄食谷穗。生产队长虽然专门让人在谷子地竖起几个戴草帽、披衣服的草人,但根本吓不住麻雀。后来,不得不派专人看管谷子地。

每年寒露前后,暮秋的原野镰声四起,“压弯了腰”的谷子收割后被马车运到村西头的打谷场上。女社员用钐刀将谷穗从谷秆上扦下来。不久,每名女社员面前便是一堆堆金黄色的谷穗。谷穗扦完后,男社员开始捆谷秆个子。年纪大的社员赶着毛驴碾起场来。我们顽皮的孩子则在打谷场上欢快地翻筋头、来回跑。

如果谷穗干燥,只需石磙反复碾轧就能使谷粒从谷穗上完全脱离下来。脱尽谷粒的谷穗叫谷穰。等社员把这些东西收拾完毕后,打谷场上只剩下一层带有谷绒的谷粒了,金灿灿的。接下来是起场,让秕糠飘走,留下来的便是谷粒。

家家户户分到谷子后,并不能直接吃,必须用碾子把谷壳去掉变成小米,或者把谷子放到石舀里捣。谷子去掉外壳就是小米。

人们都说小米是好东西。我喜欢吃母亲做的小米饭、小米粥。我问母亲为什么谷子有营养,母亲说,谷子旱不死。我问旱不死咋就好吃,母亲说,谷子受得了苦。我问受得了苦咋就好吃,母亲说,在苦难中长大的生命是最美的。我长大后才明白个中的道理。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9/0501/5271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