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乡土文化回望乡村 篾 匠

篾 匠

□王太广

我小时候曾听大人讲过这样一件事:在宿鸭湖西岸的河湾张庄,一位老石匠修完桥后出一上联“开大山砌小石修拱桥铺平路通南通北”,让过桥的人和庄里的人对下联。有几个上过私塾的秀才苦思冥想,都想不出合适的下联。这时,篾匠辛振铎从大庙集上卖完他的竹制品兴高采烈地回来,看见桥上围了这么多人,听了人们介绍上联后说:“我试试,看这个当下联中不中:砍长竹划短篾挽圆圈箍扁桶装东装西。”大家一听,赞不绝口。从此,庄上的老少爷们对辛振铎更是刮目相看。

按辈分我该叫辛振铎爷爷。他懂得多,嘴会说,脾气好,爱给小孩讲故事。每年秋天,辛爷爷都会去驻马店买回很多从南方运来的青竹。他家放满了毛竹和破开的篾子,墙上、梁上、檩上挂满了编好的箩筐、簸箕、竹篮、筛子、鱼篓等。桌子上放着篾刀、圆凿、锯等工具。

辛爷爷的工具里,有一个用硬木头做成的“十”字形卡子,用时起楔子的作用。又粗又长的青毛竹根据需要锯成竹筒后,用大篾刀在末梢一端砍开方方正正的“十”字叉,然后把“十”字形木楔卡进去,只管用刀背敲打木卡子,竹子就顺着竹纹一分为四了。接着,根据需要逐步地剖成小竹片,再将竹皮、竹心剖开,分成青篾(竹皮)和黄篾。

辛爷爷劈篾之后便是织底。织底就像建房一样先打“桩”,不过这“桩”打得有点儿特别。如果编中型竹篮,就找长80厘米、直径3厘米的柳枝,经过火烤之后慢慢折弯,待两头相距20厘米时,再用绳子将其固定。定下框架后,织底就得心应手了。辛爷爷先是用两条竹篾,接着是四条,最后是八条,基本上遵循着往两边越织越开的规律。不到两根烟的工夫,篮底就基本形成了。

篮底编好了就要扎篮。扎篮就是竹丝篾片之间相互挑压交织。在编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挑、压、弹、插、绕、穿、贴等千变万化的技法。辛爷爷沿用的是“经纬”法,也称“挑二压一”。被挑压的篾为“经”,编入的篾为“纬”,辛爷爷用“经”和“纬”十分娴熟地编织出不同的图案。

竹篮编好后,关键是锁边。辛爷爷一会儿把竹篮弯成一个大圆,一会儿弯成小圆,长长薄薄的竹篾子在辛爷爷的手上仿佛有了生命。随着他的双手上下移动,一个圆底、两头翘的竹篮出现在眼前。

辛爷爷不仅编竹篮有名,他编的鱼篓、鸟笼、灯笼等竹制品在十里八村都很有名气。他编的竹制品不再外卖,光登门订做的活就干不完。辛振铎爷爷去世后,他的儿子辛凤林子承父业,技术尚可。随着塑料制品的盛兴,使用竹制品的越来越少,辛凤林就洗手不干了。

在建设生态文明,倡导绿色环保无公害的今天,人们总是觉得塑料制品对人体有害。我想,还是返璞归真的好,继续使用篾匠制作的竹制品,既朴素大方、经久耐用,又安全放心、节能环保。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9/0501/5271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