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县区汝南县 千年古县文化汝南

千年古县文化汝南

瓠城新貌。储鹤鸣/摄

水岸新城。王砖头/摄

□刘冬丽

一条南北走向的田埂,宽不到一米,两边是绿盈盈的庄稼地。此时,夕阳下,松软的田埂上长满了葱郁的青草,偶尔会有不知名的小花静悄悄地开着,散在草丛里,无意间闯入过往者的视线,小小惊艳了一回,给田埂增添一份季节的光彩。田埂伸长在宽阔的村野之间,寂静安然,朴素亲切。

这条在乡间再普通不过的窄窄的田埂,北通南海禅寺,南至梁祝故里,曾经是北京至武汉的主干道,也是当年刘邓大军所经之路。正所谓“京汉古道梁祝墓,刘邓大军经行处”。随着时代的更迭,农民对土地的需求量增加,这条大路如今被挤成窄窄的田埂。

从这条古老的公路往南,穿过马北、马南几个村,沿着光滑洁净的水泥路往前走,再往东行六七百米,你会看到路南的庄稼地里有一处高丘。随着季节的变换,这高丘上栽种着麦子、花生等农作物。高丘乍看起来没有特别之处,却有着古老而神奇的传说。话说当年刘备大军行经此处,又饥又渴,便停下来稍作休息。将士们坐下,纷纷脱下鞋子,从鞋里倒出来的碎土,就堆积成了一座高丘。

我们一个小小的梁祝镇就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而我们这座有着两千七百多年历史的汝南古城呢?她又有多少美丽过往,神奇故事?

汝南,九州之中,豫州之中,天之中。说到天之中,自然要说天中山。当年,周公营建东都洛邑时,广建圭表测日影以找寻“天下之最中”,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汝河之滨建起古天文观测台——天中山,开创了“中正和谐”文化之先河。天中山,亦名天台山,在汝南县城北1.5公里处,曾有《重修汝宁府志》载:“禹分天下为九州,豫为九州之中,汝为豫州之中,故聚土垒石以标天中,名天中山。”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亲书“天中山”三个大字,使得“天中山”声名远播,并成为天中文化的传承标志。当我用手抚摸着那凹凸有致的“天中山”几个大字的时候,不由心潮澎湃,感慨万千。遥想当年,秉性正直的颜公遭奸人陷害,被叛将李希烈残忍缢杀。颜公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权贵,曲意媚上,表现得何等义烈!

天中山,因“天之中”而出名,更是这位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尽节地。“贞一志,拘胁累岁,死而不挠,稽其盛节,实谓犹生。”正是他政治生涯的真实写照。而朱长文的“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则是对颜公辉煌的书法艺术成就的肯定和赞誉。

为了弘扬天中文化,汝南县政府开发建立了占地五百亩的“天中山文化生态园”,创建市区旅游精品,吸引各地游客,让更多的人了解汝南文化、风情,了解这座古城的感人故事。

天中山之南,城北1公里处,汝上公路东侧,有一个小池,它周围杂草丛生,遇到雨天泥粘草连,看上去一点儿都不起眼,也不会给人多少美感。但就是这样一个不加修饰的小池,却是有故事的。那一年的冬天,将军李愬夜袭蔡州(今汝南),至小池,令将士拍击池中鹅鸭以乱军声,趁机攻下内城,活捉叛军吴元济。这次战役中,李愬善于观察形势,选择战机,出奇制胜。“悬军奇袭,置于死地而后生”。李愬夜袭蔡州之战在中外军事史上被人津津乐道,这也成为汝南人民又一值得骄傲的历史事件。有据,建国前,曾立碑于此,上书“唐李愬雪夜击鹅鸭处”九个字,只是现已不复存在。

说到大将军李愬,不由得想到小城的另一处和战争有关的地方——北拱石桥。这座不知经历了多少年代的石桥,如今已经不让机动车辆通行,只是人们游玩散步经过的地方。北拱石桥上的青石板坚实无比,上面留下无数条深深凹陷的车轮印痕,两边的石柱石狮也是断头少足,破败不堪。北拱桥的旁边,往南是重修的高大北拱,往北是风景秀丽、错落有致的公园,左右则是雕刻着精美图案的木质长廊和小亭。

每到晚上,这里歌舞声声,热闹非凡。相比之下,这座古老的石桥看起来伤痕累累,似乎和发展中的现代新城格格不入。但是,每当我走过那有着深深车轮印痕的青石板的时候,都会放轻脚步,因为它仿佛让我看到了当年日本铁蹄是怎样践踏着石桥曾经年轻健壮的躯体。

汝南,这座古老的小城,她美丽的容颜并没有因为曾经的灾难而破败,相反,在政府和人民的齐心努力下,小城旧貌换新颜,浑身散发着无穷的青春和活力,充分展现了汝南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坚强和勇敢。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9/0510/5281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