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天中文化文学 负琴盲翁与老陈

负琴盲翁与老陈

图文无关

□沈建

依我看书的习惯,看书先囫囵吞枣看一遍,回过头再选感兴趣的地方细读。林清玄的这篇《负琴盲翁》我看了三遍。

那看似平淡朴素的语言,却能轻轻拨动我心底的那根柔弦。文中负琴盲翁惨淡的生活,让人品味出一个残疾人生存的艰辛和困苦。

一个翻着两只白眼球,在路边盘坐弹唱的盲翁,面前放着一只破旧的缺口瓷碗,于人来人住的闹市路边乞讨。

许多过客走过,岁月也那样无声息地流过,他像路边的一块石头那样平常。有一天细听他的歌声,一个悲惨的人生被揭开。

思想起——

歹命人啊,弹琴泪纷纷,

想起三十年前事喔,

一言难尽是讲未清,

生活过着是真艰苦。

……

原来他是台中县树仔脚人,一生下便已失明。但他并没有丧失生活的勇气,靠给人按摩来维持简单的生活。有一阵子他在旅馆按摩的事业颇有起色,于是认识了一个按摩女并匆忙地结了婚并生了子。儿子的眼是明的,他们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夫妻俩一到夜里便分头去给人按摩,日子倒也平安。

没想到,很快旅馆按摩业被取代,盲翁和他的妻子为了活下来,只好走上街头以弹唱来讨生活。盲翁的妻子病倒,而他二十几岁的儿子尽管眼睛是明的,却终日流着口水。他在千折万磨中依旧唱着:

思想起——

歹命的锁啊,

找不到锁匙的关着啦!

他没有形迹地在未知的角落里生活着,每天三餐的温饱都成为一种奢望。那月琴流出的是一种苦难而又无处倾诉的绞痛。那个负琴盲翁的血,像在两根琴弦上流淌。

台湾这个负琴盲翁的故事,是那样令人叹息。

由负琴盲翁我想到了我们村里的老陈。

清明前在早春的明媚中回家探母,进入村子,远远看到一个身着挺括大衣,双手插兜的人在散步。远看那份挺胸叠肚的悠闲,很像位退休干部。我在脑子里搜索无果,迟疑中接近,却发现是村里的五保户老陈。

六十多岁的老陈是个单身汉。

由于脑子不灵光、口讷手笨,分得的两亩土地,一直由亲友帮助打理。地种得不好也不坏,日子也过得不好也不坏。他倒也安分守己,每天在村里影子一样晃来晃去,人畜无害地存在着。

懒大概是单身人的通病。

出工挣钱的活他做不了,邻里间搭把手的事,也指望不上。村邻私下里说:这个怕下劲的笨货,一辈子无用。

这么个“懒货”却是个有福的。

每位年过六十的农村老人,都开始按月领取养老金。像老陈这样的五保人员,比其他人还多份政府发放的救济补贴。生病住院政府报销,还给他新修了房屋。逢年过节政府工作人员来慰问,给他送些生活物资。

老陈的日子过得很舒坦。床上铺盖崭新,缸里有米,盆里有面,兜里有钱,想吃啥买啥。平日里磕着瓜子打个小牌、扎个人堆晒个太阳,生活得真叫美。

如今穿上这呢子大衣,还真像位退休干部。

闲聊时,向母亲提起了他。母亲说:现在政府号召对贫困人员一对一帮扶,每个有困难的人家,都有志愿帮扶者帮着想办法找方向,来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老陈患病后,帮扶者常来照顾他的生活。他那身衣裳就是他的帮扶人给的。

和台湾盲翁相比,老陈无疑是幸福的,又是幸运的。

台湾盲翁弹着月琴唱着他的思想起,为无以为继的三餐到处奔波。而老陈却穿着帮扶人给的呢子大衣,享受着春日里的明媚。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9/0524/5303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