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天中文化文学 我家的几代住房梦

我家的几代住房梦

□李勤玲

今年五一节前夕,在洛阳上班的小侄子兴奋地打来电话,邀请我带着他的奶奶一起去洛阳游玩,让奶奶到他们的新家住几天。我母亲听后,高兴地说:“现在时代真好啊,不愁吃穿,住得也越来越宽敞,买一套房子舍得花80多万元钱。想想我们那时候,有间茅草屋住就是好的了。”

我的母亲今年79岁,他们这一代人亲身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风风雨雨,见证了祖国从战乱到建国,从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新世纪强起来等重大历史时期。同时也承受了大集体、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文革及75·8大洪水等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及自然灾害。

我的母亲陷入回忆,絮絮叨叨讲起了我家的住房变迁史。母亲说,她23岁那年嫁给我的父亲时,我爷爷家就两间茅草房。她与我父亲住一间,我爷爷奶奶与我的叔叔姑姑们五口挤一间。第二年,也就是1964年秋天,母亲生了大姐,1966年又生下大哥,这时我的奶奶生了我的三姑、四姑。随着我的大姑和二姑长大,两间房住不下了,我的爷爷和父亲才费很大劲儿又盖了两间茅草房。那是我的爷爷和父亲利用一年多时间,天天去淮草地挖泥坯,晒干后的成果。新房建成后,我的父亲母亲带着我的哥哥姐姐与我的奶奶分了家,搬出去住了。这也是我家的第一代住房。

随着我的二姐、二哥相继到来,家里住房又紧张了。1970年,我的父亲在加固翻新原来两间房的基础上又接了一间,建成了3间淮草毛坯房。这算是我们家的第二代住房。

“75·8”大洪水,我们汝南县受灾严重,村里很多房子都被冲倒了,我们家的这3间房子也被冲毁。

洪水过后,在政府的帮助下,我的父亲对3间住房进行了整修,房子才可以住人。1978年11月,父母有了我这个最小的女儿。

第二代住房年久失修,为了建新房,那几年我的父亲开始和泥、打砖坯、晒砖坯。那时我的哥哥姐姐已经长大,能帮父母干活了。记忆中,夏日的夜晚,明月高悬,在打麦场上,我的父亲光着脚在一堆泥上踩来踩去,把泥土掺匀、和好,然后把泥放进制好的砖坯模子里,用一根小棍拉一下,把表面磨平,再把它们倒扣在地上。我的大姐二姐在一旁帮助团泥,我在旁边挖泥巴玩,学做捏小动物。最忙的就是雨前收砖坯,真的是全家总动员,要小心翼翼地把湿砖坯拿起来,一块一块地码成垛,用塑料布盖好。制好砖坯还要把它拉到村外的一座土窑烧制。砖烧好后,父亲还要备木料和瓦块。那时盖房子真的是要准备几年,耗尽一辈子的心血。1983年,我家终于盖起了3间青砖瓦房,这是我家的第三代住房。我的母亲自豪地说,那当时在村里也是数一数二的家。

上世纪90年代初,我的大哥结婚生子。外出打工的浪潮开始席卷农村,哥哥外出干建筑,父亲在家开个小百货店,日子越过越红火。打工几年有了一定积蓄,我的哥哥嫂子1997年盖了家里的第四代住房——主房带厨房、过道门楼6间平房。2010年,我的大侄子结婚前,我的大哥又盖了一栋两层小洋楼。2019年,我的小侄子结婚,我的大哥在洛阳市给他们首付40多万元买了一套140平方米的房子。

从茅草屋到楼房,一代比一代住得宽敞、明亮、舒适。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富裕强大,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9/0621/5343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