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三农生态农业 “花木大王”的诗意田园梦

“花木大王”的诗意田园梦

在花木林海中忙碌的许更。

记者 陈司 文/图

位于上蔡县蔡沟镇黑河湾南边的赵庄村,过去受交通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在当地是有名的贫困村。今年57岁的许更,就出生在这个“穷乡僻壤”。

今日的黑河沿岸却是一幅鸟语花香、林木葱郁的景象。黑河北侧,雪松、国槐、玉兰、法桐……几十个品种的花木在盛夏的阳光中绿意盎然,透着蓬勃的生命力。花木基地的主人,就是自幼在黑河湾长大的农家子弟许更。

8月1日临近中午时分,记者见到许更时,汗流浃背的他鞋面上沾满了泥土,晒得黝黑的脸庞汗水不停地往下淌。

“前天刚下过雨,路还不是太好,今天就没让工人来。”闲不住的许更一早就来到林地,查看是否有被风刮倒的树木。林下,套种的花生,长势旺盛。

“这是去年种的雪松树苗,你看,现在很多都超过我了。”许更做了一个“立正”姿势,和雪松比身高,脸上流露着喜悦。

正是草木葱茏的季节,但许更经营的林地,林间、树下,却几乎找不到杂草。“管理树木,就像照顾小孩一样,管理要用心。”许更说。

许更种树,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从当初的40亩,逐渐发展到目前的近千亩。

因幼时家穷,16岁的许更便只身一人来到驻马店郊区的建筑工地,从事又脏又累的掂灰工。尽管一天的工钱只有一元多,但他还是很知足。因吃苦能干,他被工地上的一位师傅相中收为徒弟,带着他学习做水泥瓦。

“做水泥瓦,一个月能挣30元钱,管吃住,干了两年。”许更回忆,挣到钱以后,他用节俭下来的120元钱,买了一辆“飞鹰”牌自行车。正好师傅想转行,许更就用自行车换下了师傅的泥瓦机,从打工的伙计变身为“老板”,除了给别人发工钱,自己一天还能净赚七八元钱,由此积累下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一年多后,许更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蔡沟镇,建起了一个小泥瓦厂,三年后又办起了预制厂。

那个时候,改革开放的春风涤荡神州大地,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率先扒掉低矮破旧的茅草房,开始新建结实、美观的砖房、平房。许更抓住了商机,预制厂生意风生水起,几十名乡亲在家门口就有了活儿干。

手中有了钱,许更将眼光“瞄向”了县城,置地、建门面房,开始滚动发展。

“国家发展得越来越好,对绿化越来越重视,种树肯定能行!”具有敏锐市场眼光的许更,再一次把握住了商机,他说服家人,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租地种植花木,规模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多,很快发展成为享誉全县的花木“三巨头”之一。常年在花木基地务工的农民少则50多人,多则200人以上。

那个时候,许更二三十岁,属虎的他,天生有一股“虎气”,敢想敢干,看准了就毫不犹豫。其间的艰辛和付出,面临的风险和考验,令常人难以想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规模,依托当地迅速成长起来的花木经纪人队伍,加上上蔡“河南省花木名县”的金字招牌,许更更加坚信当初的选择没有错。

除了种树,许更还喜爱养鱼。

“你看,这弯弯曲曲的河道,过去,这里是黑河故道,也是砖瓦窑场所在地。今年,我专门雇人用机器进行了疏通、清淤,种上了莲藕,还养了鱼。”许更边说话边将手中的青草抖落水面。

“用草喂鱼,比让鱼吃饲料长得还快,肉质更好。”许更说,他把花木基地中不能种树的坑洼地、老河道,稍加整理就成了鱼塘,并且专门在鱼塘附近的林地中,种植了几亩用来喂鱼的黑麦草、苏丹草。

有了树,有了花,当地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以及连接上蔡、商水、项城、平舆四县交通枢纽的区位。许更说,有了这些,就有了集聚人气的基础。

“下一步,我计划投资建设集乡村旅游、生态采摘、水产养殖、餐饮垂钓、水上乐园、温泉洗浴、生态康养于一体的大型现代田园综合体,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广大乡亲尤其是贫困户,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他们有活干、有事做、有钱挣,过上富裕、开心的好日子。”年近六旬的许更谈起未来的规划,依然充满了干劲。

挣钱不易,但许更对待乡亲们却出手大方。上蔡县市场监管局驻赵庄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陈立峰告诉记者,近几年来,为助力脱贫攻坚,帮助困难乡亲走出困境,许更总是出物出资,不遗余力。有等着娶媳妇新房盖不起来的困难户,直接到他的预制厂拉楼板、水泥、挑梁等建筑材料。有急着用钱的,许更毫不含糊。镇里对脱贫光荣户、优秀共产党员家庭、遵纪守法家庭、孝老敬老家庭等各类先进典型表彰,他都无偿出资赞助。

多年来,许更先后获得省、市乡土拔尖人才,优秀县人大代表,上蔡县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先后担任市、县人大代表,上蔡花木协会副会长,蔡沟商会副会长等职。

记者还了解到,近期许更正在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接,着手兴建一个高标准的农民公园。他说:“人富了不能忘本,要懂得回馈家乡,回报脚下的这片黄土地。”③3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9/0806/5407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