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河南 周口一办事处连续10多年设“村级奖学金” 筹钱奖励大学新生

周口一办事处连续10多年设“村级奖学金” 筹钱奖励大学新生

村干部到大学新生家里走访慰问

村干部欢送大学新生张申文远行

□策划:城市运营管理中心统筹:孟冉执行: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于扬李玉坤实习生郭磊文图

编者按

18岁的农村孩子张申文,凭借631分的高考好成绩,拿到了心仪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正当他为9000多元学费发愁时,接到了“去村委院里领取1000元奖学金”的喜讯!对他来说,这笔钱的意义不仅在于雪中送炭,更体现了家乡对莘莘学子的一腔呵护和期待,以及对农村教育事业的切实关注与投入。

今年,周口市搬口办事处搬口行政村34个娃考上大学,每人都领到数额不等的奖学金。虽然钱不多,但难能可贵的是,此举并非是当地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延续了10多年的重教爱学新风尚。

这种饱含当地政府和街坊邻居对家乡大学生浓浓祝福和关爱的社会风尚,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学子努力进取,奋发向上,在新时代抒写壮丽新篇章!

“今年,俺村34人考上大学,本科生每人奖励1000元,专科生每人500元。”8月27日,周口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搬口办事处搬口行政村支部书记侯兴伟告诉记者。

在搬口办事处,10多年前兴起一股“重教风”,当时有两三个行政村自发给本村大学生发奖金,后来其他村庄效仿学习,现在办事处大部分行政村都成立了“村级奖学金”。而每年开学前集中欢送大学生发放奖金,也成了这些村子的“固定动作”。

“希望我们搬口籍的优秀学子铭记老家的这份祝福,无论走到哪里都要以老家为荣,更希望他们将来成才后关注老家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也希望以此激励更多的优秀学子考上大学,为老家增光添彩。”搬口办事处党委书记张旭说道。

  正为学费发愁的他接到领奖学金的喜讯

8月27日一大早,18岁的张申文早早起了床,穿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衣服,开始收拾行囊。他计划下午搭乘周口发往商丘的班车,再转火车抵达天津,不耽误29日到天津大学海洋系报到。

631分的高考成绩,让张申文成为周口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搬口办事处搬口行政村的“状元”。今年,包括他在内,全村共有34人圆梦大学。接到录取通知书时,张申文既高兴,又心事重重。学费、住宿费等各项费用加起来需要9000多元,这对家庭并不富裕的张申文来说,一时还拿不出来。父亲决定为他办理助学贷款,但每月1000多元的生活费依然是个难题。

就在他发愁的时候,村干部找上门,请他去村委院里参加今年大学生的欢送仪式,还将发放1000元奖学金。钱虽不多,但却缓解了张申文的燃眉之急,“当路费绰绰有余,还能余下不少当生活费”。

8月22日,他开心地和村里其他考上大学的同伴参加了欢送仪式。34名学生除了每人获得500至1000元不等的村级奖学金外,村里还赠送他们每人一个拉杆箱。

“我们村今年发放了3万多元的奖学金,3名村干部每人捐出5000元,剩余部分我兜底解决,不叫村里出一分钱,不给上级要一毛钱,俺村的事儿俺村办。”村支部书记侯兴伟说,虽然他个人拿出2万多元积蓄发奖学金,但这件事意义非凡,“比花钱给家里添台电冰箱都高兴”。

 奖金不在多少在于一份非凡的意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搬口办事处下辖11个行政村,发放村级奖学金一事大约起源于10年前。当时,门庄村、张寨村等几个村子率先组织这项工作,渐渐地,其他村庄跟风效仿。现在,办事处下辖的大部分行政村都设立了“村级奖学金”。

各有各的门道,各有各的“神通”,虽然大家都在做这件事,但每个村的情况又都不太一样。比如,有的村子奖学金来源是致富带头人捐赠,有的是村干部捐赠,还有

的是村里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捐赠。而发放标准和范围也各有不同,有的村只发放考上一本线以上的学生,有的村本科、专科生均予发放。一般来说,发放标准最低为每人500元,高则每人2000元。

“钱虽然不多,但这是一份来自老家的关爱,做这件事的意义远大于发放金额的本身。就拿俺村来说,奖学金发好几年了,从开始只有三四个人考上大学,现在每年村里都有20人左右考上大学,我想这里面肯定有奖学金的激励作用。”搬口办事处张寨行政村支部书记张红旗说。

而在张寨村,今年除了给13名一本线以上的大学新生发放奖学金外,村里还给他们每人制作了一块奖牌,上面印着学生名字和录取大学名字。“不仅有金钱上的奖励,还要有荣誉上的鼓励,我们这样做就是让这些考上大学的孩子和家庭成为全村荣耀,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张红旗说。

8月27日,记者在河南大学大一新生张壮家里见到了村里发放的奖牌。这块奖牌被摆放在客厅茶几上的显眼位置,张壮的父亲张小义高兴地说,这是他们家老几辈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全家人兴奋得几天都没睡好觉,村里还发了奖金、奖牌,他们感到无比光荣。

“读高中时也会议论村里发奖学金这件事,都暗下决心一定得比某某考得好,争取也拿奖学金。我们不在乎钱的多少,主要是这份来自村里的荣誉能给家里增光添彩。发奖学金确实激励了村里一代又一代孩子,俺村最近4年走出的大学生至少有100多人,要是放假回来聚会得好几桌。”张壮说。

 重视教育就是重视人才村级奖学金将“走得更远”

“我们这代人大多是60后,当时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几乎没人上过大学,现在条件好了,我们为村里孩子们上大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是应该的。”搬口办事处多位60后支部书记表示。

记者了解到,搬口办事处目前人口不足5万人,曾是一个比较落后的乡镇。1965年,当地成立搬口公社,40年后的2005年,搬口设立街道办事处,2011年移交周口东新区(现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辖。虽然历史沿革多次改变,但重视教育的传统一直未变。

搬口办事处搬口行政村支部书记侯兴伟记得,他们村曾经同时拥有小学、初中、高中,这在农村是比较少见的,是远近闻名的“教育村”。“没有教育就没有下一代,像俺村,虽然现在初中、高中都没了,但重教的习惯没改变,年年给大学生发奖学金,就是好的传统,一定会沿袭下去。”侯兴伟说。

“我们鼓励各个村开展不同形式的发放奖学金活动,从办事处层面讲,我们每年也都组织优秀大学生进行座谈,听取他们对家乡的发展建议,并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同时,我们每年都会对培养优秀学生的老师进行表彰,从而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搬口办事处党委书记张旭说,希望走出去的搬口籍大学生带着老家的祝福和关爱,在外好好学习,将来成就一番事业。

而在收到奖学金后,很多学生也表达了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的愿望。“我大学专业是日语,还有学动画设计的,我们几个商量好了,等寒假回来,就义务给村里的孩子们办个补习班,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帮助村里孩子们打开眼界。”张寨村大学生张壮说。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9/0828/5441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