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河南 “中原煤仓”平顶山:抹去灰色印记 书写绿色篇章

“中原煤仓”平顶山:抹去灰色印记 书写绿色篇章

编者按: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70年来,在这片有着8000年底蕴的黄土地上,亿万中原儿女团结一致、敢闯敢拼,推动河南大地改革潮涌、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开放的河南越来越“中”!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人民网河南频道联合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策划推出《壮丽70年·河南创造的70个第一》融媒体系列报道,对河南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创造的国内或省内多个“第一”进行集中采访。今天推出第一篇,走进河南平顶山,了解新中国第一个自主勘探、设计的矿井(诸葛庙矿)。

从高速平顶山新城区下站,就像走进大园林:白龟山水库烟波浩渺,城市道路树荫掩映。

走进平煤股份二矿,见厂区红墙绿树,干干净净。这还是“因煤而建”的平顶山吗?

小路尽头,有座煤矸山,踩煤泥往前走,三个大储煤仓后,有两层红砖建筑。平煤股份二矿党委副书记司良成指着说:“这是我们的第一口矿井,副井还用着。它和绿化后的煤矸山,都是二矿光荣传统的象征。”

平顶山矿区是新中国第一个自行勘探设计、开发建设的特大型煤炭基地,诸葛庙矿(现平煤股份二矿)是新中国自主勘探、设计的矿井。64年来,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共为国家贡献煤炭13亿吨左右,利税500多亿元。

因煤而兴,却不唯煤而生,创新与改革伴随企业发展始终。如今,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拥有3个上市公司和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双双超过1500亿元。平煤集团所在的平顶山市,近年来加快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推动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曾经依赖的煤产业,目前只占经济比重的10%左右。“调”出一片新天地,“转”出一片新气象,“中原煤仓”平顶山正在演绎着浴火重生的“美丽蝶变”。

原平顶山锦纶帘子布厂建成初期与现代化车间对比(资料图)

艰苦的历史 光荣的传统

二矿人人皆知。1955年9月8日,落凫山下一声开山炮响,拉开平顶山煤田建设的序幕,我国自主勘探、设计的平顶山矿区第一对矿井——诸葛庙矿(现平煤股份二矿)动工兴建,设计生产能力21万吨,服务年限20年。

“1959年我考上平顶山煤校,一辈子再没离开过这里。”说起历史,80岁的二矿老矿长常保安眼睛里发着光,“老工人们讲,当时没有工业基础,铁钉、螺丝都要靠外地供应。大家都是手拉肩抗,凭着力气把矿建起来的。”

常保安回忆,当时有数万名来自全国煤炭系统的支援队伍投入在平顶山矿区大会战中。他们手摇轱辘,创造过人工提升月进28米的纪录。只用6个月时间,就打完了150米深的主井井筒,创造了700天实现矿井投产的奇迹。

“1957年10月1日上午,平顶山矿区第一罐煤从井下升上来,整个矿区沸腾了,工人们眼含热泪高喊‘我们挖出煤啦!’。”二矿矿长宋合聚介绍,到1960年,平顶山矿区有一、二、三、四、五、七、十二、马道等8对矿井投产,原煤年产量达到562万吨,极大缓解了当时煤炭供应紧缺局面。

1964年,国家在平顶山试办政企合一的特区,先后设为平顶山矿区、平顶山特区,经过三年调整和煤炭大会战,平顶山煤炭工业基地初具规模。1975年,平煤产量和利润达到“双千万”,跨入全国千万吨级大局行列。随之,平顶山矿区由大规模新井建设转向以老矿挖潜为主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经过改革创新经营机制,1995年平煤产煤量突破2000万吨,上缴利税7亿元,跃居全国煤炭行业前列。1996年1月29日,平顶山矿务局改制为平煤集团。2004年,集团开启调结构、促转型大幕,当年产煤3069万吨,实现营业收入110亿元,是全省4家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之一。2006年,平煤股份上市。2008年12月,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创立。

60多年开发建设历程中,通过产业升级改造,平煤从单一煤炭产业到煤与非煤“双轮”驱动,再到“以煤为本”的煤、盐、电、焦、化、建“六位一体”的产业格局,被誉为“中原煤仓”,有力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矿一直是平煤的标杆,英雄辈出,成就辉煌。”党委书记秦海清介绍,经过“毛主席的好矿工李二银”等一代代矿工攻坚克难,企业屡屡在发展史中谱写优秀篇章,特别是在庚组煤开采、矸石山改造、环保攻坚战中勇挑重担,“未来二矿将继续发扬传统,不断创造辉煌。”

帘子布生产现场

奋进的平煤 不变的创新

“从这天开始,满院‘煤黑子’(挖煤工)风景将成为历史。”今年 7月3日,平煤股份十矿千米井下,随着远程控制室内主控手按下启动按钮,己组煤15、16—24130智能化综采工作面采煤机组顺利启动,运行良好。

“采面只需9名职工便可开展作业。这标志着河南省首个智能化综采面顺利建成,也标志着在以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智慧矿山建设,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少人目标迈出坚实一步。”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十矿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几年内,智能化采煤将全面取代人工采煤。

智能化采煤,是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不断践行改革与创新精神的写照。

近年来,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统一人事管理、统一战略规划、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资源配置、统一市场布局、统一技术研发”的“六统一”要求,平煤神马集团积极实施战略融合、产业融合、管理融合和文化融合,2008年上马双30万吨氯碱暨45万吨电石、20万吨尼龙66盐成套项目,尼龙板块尼龙66盐、帘子布、工业丝产量快速增长,仅仅3年时间,就一举实现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双千亿”“1+1>2”倍增效应得到完美体现。

64年砥砺奋进,几代职工的艰苦拼搏,如今的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已由一个传统煤炭企业,发展壮大为一个拥有以煤焦、尼龙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为核心产业,多元支撑、协同发展的产业新体系,及平煤股份、神马股份和易成新能三个上市公司的国有特大型企业集团。

工业丝、帘子布、糖精钠产能居世界第一,尼龙66盐、工程塑料产能居亚洲第一,焦炭、硅烷气、超高功率石墨电极、高效单晶硅电池片产能居全国第一。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4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及跨国集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一组组数据,彰显着这个创新企业的成就。

“不久前,我们制定了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到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双双突破2000亿元,利润达到100亿元以上,挺进世界500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毛介绍,“集团投资370亿元,将做强主业、搞活辅业、迈进高端、协同发展,坚定不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底色更绿的发展。”

黑色煤城实现“绿色转身”。霍亚平 摄

灰色的记忆 绿色的前程

平煤股份二矿院内有座小山,山上马尾松、刺槐郁郁葱葱。“这座山占地50亩、高47米,有6万多棵树,是100万吨矸石堆覆土绿化而成的。”司良成告诉记者,煤矸石都能绿起来,绿色更能成为“煤城”底色。

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河南平顶山一度面临污染“围城”和转型发展难题。近年来,平顶山精细治污补短板,实现绿色生产;进行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补上历史欠账;调整产业结构,进行新旧动能转换。通过补短板、还欠账、育动能,黑色煤城实现“绿色转身”。

想要城市绿,产业先得绿。

近年来,平顶山市积极化解煤炭、煤电过剩产能,推动绿色化改造,加快传统产业延链提质,变过去单纯拼资源、拼消耗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不仅形成了全球链条最完整、竞争力最强的百万吨级煤基尼龙66及尼龙6大尼龙产业,特种石墨、锂电池负极材料等碳材料国内独一无二的煤基炭素产业链,多品种食用盐及盐化工产业链,宽厚钢板和不锈钢板材到特种装备产业链等,还积极抢抓产业转移和新一轮产业变革机遇,在新材料、储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取得新突破。

此外,平顶山市还积极发挥自然、人文、产业等优势,加快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现代物流业建设,发展了5A级尧山—中原大佛景区、百里温泉带、中部地区大宗商品储运物流基地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推广“循环农业+品牌农业+协同农业”发展模式,成功创建为全省唯一、国家首批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此外,还被确定为上海优质农产品供应外延(平顶山)保障基地,供沪农产品年销售额达30多亿元……

“今年上半年,平顶山市完成生产总值1074.4亿元,同比增长7.8%,增速列全省第八位;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9:49.3:43.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9%,增速居全省第一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1%,增速居全省第三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3%,增速居全省第八位。”平顶山市委书记周斌介绍,“打造动能更足、产业更绿的平顶山,我们有信心重返全省第一方阵。”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9/0903/5450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