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社会 一家三代的护林情

一家三代的护林情

 □全媒体记者周心放 通讯员 陈远志 文/图

十月的泌阳县板桥国有林场迎来了一年中色彩最多的季节。层峦尽染、姹紫嫣红的林间风光吸引着远道而来的摄影爱好者和旅游者。谁也无法想象,这片19万亩的林海在半个多世纪前竟是一片人迹罕至、寸草不生的荒岗。

53年来,板桥林场的建设者们在“石头铺满地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坡上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泌阳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近日,记者来到板桥林场职工徐普家中,重温他家祖孙三代护林人的足迹,倾听他们与这片林海的不解之缘,感受他们植树造林代代奉献的感人故事。

“林一代”徐廷伦:种好树,护好林,就是守住了林业的根

徐普的爷爷徐廷伦85岁,是板桥林场第一代林业人。建场初期,为响应国家号召绿化祖国,全场职工开展荒山造林。当时工区条件艰苦,交通不便,职工出行都是靠双脚,每次上山造林都是一床被褥、一把镢头,一袋干粮、一壶水,一去就是一两个月,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窝棚。

“当时条件艰苦,有时连饭也吃不饱,饿着肚子也没有耽误种树。他整年吃住在山上,一年在家也不超过十天,每次回来头发老长,浑身都是泥土。有时我也带着孩子跟着上山。孩子都是我一个人带。”徐普的奶奶回忆说,“就这么一干就是38年,如今徐廷伦已退休23年,但他仍时时心系林场,还经常对晚辈说‘种好树,护好林,就是守住了林业的根’。”

“林二代”徐清欣:工资发不下来,也依然坚守

身为“林二代”的徐清欣,秉承了父业,1975年在板桥林场营林队工作,绿化荒山,植树造林。当时的林场条件有所改善,上山不用步行了,吃的是大锅饭,住的是护林房。但山上挖树坑,土质很少,为保证成活率,需把石头一个个捡出来,一天下来手上全是血泡,就这样过了一年又一年,绿化了一个又一个山头。

其间,林场改革,效益一度下滑。当时很多职工下海经商或停薪留职。但徐清欣选择了坚守。回想起那段日子,徐普的妈妈深受感触:“当时连工资也发不下来,家里两个孩子要养活,真是太难了,但我们都没有放弃。”

   “林三代”徐普:沿着先辈的足迹,谱写绿色生态保护的新篇章

受父辈们的影响,身为“林三代”的徐普接过祖辈、父辈的责任,为林场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

2003年,徐普从洛阳林业学校毕业,开始在林场学习育苗及造林技术,短短几年,就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林业本领。后来,因工作需要,2008年他负责护林防火工作。

防火是林场的命脉。现在林场的条件好了、环境美了,人们喜欢利用闲暇时间到山里游玩,无形中增加了防火工作的压力。为提高大家的防火意识,徐普和同事们不仅要走村串户宣传,还要在主要路口悬挂宣传横幅和宣传牌。特别是春节、清明等重要节假日期间,他还要带领防火队员随时应对突发事件。

多年来,林场没有发生一起火警火灾,多次被市县评为防火先进单位。

“爷爷、父亲在林场干了一辈子,如今,我接过他们的接力棒,继续把这片用先辈心血换来的林海守护好。有了绿水青山,不愁金山银山,我将扎根林业,踏着爷爷和父亲的足迹,继续谱写绿色生态保护的新篇章。”采访最后,徐普说。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9/1028/5535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