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天中文化名人库 记雕塑、国画双栖艺术家张爱武先生

记雕塑、国画双栖艺术家张爱武先生

身上的光环源自背后的付出

——记雕塑、国画双栖艺术家张爱武先生

    张爱武参加第五届中国非遗大赛时与面塑大师董凤岐女士合影。

    与黄淮学院外籍学者进行文化交流。

    著名画家范扬为张爱武的长卷题“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全媒体记者 李贺建

张爱武先生是我熟悉的陌生人。说熟悉是因为2014年以前我在小记者部时就听闻他的大名,当时我组织了30多

名小记者去他在黄淮学院的雕塑工作室参观。他先

是带领小记者参观他的雕塑作品,又现场制作泥人,

向小记者们讲解雕塑的制作过程,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形象的艺术课。说陌生,是指虽然见过几次面,但每次只是点下头或匆匆交谈几句。直到最近采访他,才和他有了长时间的交谈。

爱武先生家住一楼,坐在他亲手设计的茶房里,让人

恍如隔世。明代的石刻龙头、宋代的梅瓶型酒器、作为茶

案的清代门板,这一切器物让人感到熟悉而亲切,让

人思绪悠远。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张爱武从

艺40年。40年的时间里,张爱武从没有停止

过对绘画、雕塑、园艺设计的追求,他为

自己终身无悔的艺术情结奔忙着。

师承名门终有所成

张爱武出生在千年古驿站。“我小时候最先接触的是美术。那时我家离电影院很近,经常看工作人员画电影海报,我被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逼真的场景所吸引,经常站在那儿目不转睛地看。时间长了,工作人员就认识我了。”张爱武说,“那时我上小学一年级,但艺术的种子已深深埋在了我心中。于是,我就央求爸妈给我买画册,我照着画册描。”写字、画画成为他的生活习惯,以致现在不能一天不握笔。

1996年,他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名师的教诲和倾囊相助下,从作品的立意构图、总体布局,到多层次的艺术处理、线与面的结合,张爱武反复揣摩,努力实践,通晓了雕塑的各种技法。雕塑和绘画是相通的,2013年,他进入中国美院山水画工作室深造,师从范扬、茹峰、金心明等教授。

作品花开全国为驻马店代言

从艺40年,张爱武在绘画、雕塑艺术领域孜孜以求,曾多次参加全国大展并获大奖,赢得众多赞誉,不少佳作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个人收藏。

近年来,省内雕塑和美术大展,都会出现张爱武的作品。2012年,他的现代泥塑系列作品在首届河南民间艺术展上获得一等奖。2017年,他的雕塑作品《蝉》获得河南省优秀奖。2018年,他的装置作品《装置艺术》获得河南省优秀奖。

工笔画《梁山好汉百将出征图》是张爱武从2015年到2018年历时4年创作完成的。这幅画长13米,高2米。展开画卷,一百零八位水浒人物跃然纸上。画面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所持兵器和神态各异,彰显出各自身怀的绝技。骑宝马者、擎大旗者,更是威风凛凛,整个画面人物之间的动作、表情相互呼应,层次分明。作者用国画工笔彩绘语言,以严谨的造型、细腻传神的线条勾描、丰富的色彩和恰到好处的渲染,使整幅画生动起来。他巧妙地把人物姓名标注于服饰的带扣、兵器等处,无不透出久蕴于心的艺术内力,以宏大气魄完美再现了《水浒传》中的人物风貌。2019年秋,该作品入围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并入展第四届全国壁画大展。

“虽然每次展览都是以我的名字冠名,但成果并非自己独有,是驻马店泥塑事业发展的缩影。”张爱武说,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和国脉连通,他期待自己的雕塑作品能在各种舞台上讲好驻马店故事。

培育驻马店雕塑传人

尽管诸多荣誉在身,但在许多人眼中,张爱武是一个谦虚而踏实的人。作为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黄淮学院特聘教授、驿城区“泥陶彩俑”非遗传承人,张爱武始终觉得,要坚持“学高为师”,坚持“传道授业解惑”,将传承、光大驻马店泥塑事业作为永恒的追求、永久的事业。

“我一直认为,驻马店泥塑艺术要发展,人才培养是第一位的;所有雕塑技艺的传承,依靠作品,更要依靠人。”张爱武说,多年来,他一边从事泥塑作品研究,一边注意培育泥塑技术人才,将培养人才视为第一要务。

张爱武确实是如此践行的。他是黄淮学院特聘教授并在学校设有工作室,致力于培养泥塑制作与设计人才。

在张爱武看来,泥塑从业者要吃透传统内涵,呈现人文画面,讲好中国故事。不久前,张爱武成立了泥塑艺术研究所,希望有一批有天赋的年轻人进入这个行业,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老一辈留存下来的技艺运用于新时代,就需要年轻匠人创作出适合新时代、符合市场审美潮流的艺术表现形式。”张爱武说。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9/1122/5574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