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天中文化文学 《天中晚报》助我在文学路上展翅飞翔
《天中晚报》助我在文学路上展翅飞翔
□齐云轲
初识《天中晚报》是在2005年那个宜人的初秋。离开老家,怀着一个单纯而又远大的梦想来到驻马店求学,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中文系办公室发现了这份很有意趣的报纸。很快,报纸里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了我,而我最爱读的是里面的副刊。副刊里发表的作品,短小耐读,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那之后,一有机会我就到中文系办公室或学院报刊阅览室去寻这份报纸读,读得最多、最认真的还是副刊。从开始读时起,我就在心里默默又坚定地立下一个志向:我得在这张报纸上发表作品,逐渐实现我从初中时就树立的文学梦想。于是,我便一边如饥似渴地读着报纸副刊和文学书籍,一边偷偷地用稍显稚嫩的笔触写着自认为是小作文的东西。半个学期下来,就写了20多篇,挑拣出自以为还不错的几篇进行认真、反复的修改。改后,按照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样,放在课桌下面压着,十天半月后拿出来再修改。每篇小作品经过一两个月的反复修订,认为可以了,我就工工整整地誊抄一遍,到邮局去寄。
作品寄出后,心里就涌动着无限的期待,尽管也明白发表的可能性不大,但我还是天天去看报纸,看看有没有自己的东西。就这样一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着、盼着,一边又不停地写着、投着。过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直至快毕业了,也没见自己的作品发表。心里虽有些失落,但也未完全失去信心,反思后认为自己的写作能力还是有待提高,就转移了不停写作的方向,开始以读书为主,为自己充电。于是,写作不再强求篇数,更加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和可读性。
经过不断的努力成长,2011年的正月十六,我的一篇散文《又到离家时》终于发表在了《天中晚报》上。这是我在报纸上公开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所以记忆深刻。这篇文章是在这年正月初九我离开新蔡老家到汝南打拼后,夜里思乡心切难以入眠时起床写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亲人间难以割舍的温情和依恋。也许正是因为有真情实感,所以被编辑老师选中,在投稿短短一周后就发表了。首次见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跃然纸上,我内心的激动和欢喜是难以言表的,仿若看到一盏文学的灯烛在前方闪烁,给我以无限的希冀和暖意。
此后,我经常向《天中晚报》投稿,在《天中晚报》的帮助和鞭策下,无论生活多么的困苦、工作多么的不顺,仍笔耕不辍,用一支笔记录着自己的苦痛悲欢,并不断地向外投稿、发表,迄今已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共计80余万字。我也得以由文学爱好者顺利加入了省作协和中国散文学会,文学之路愈发宽广。
责任编辑:XMX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9/1227/5625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