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情感 春节放鞭炮的记忆

春节放鞭炮的记忆

□赵宏制

“爆竹声中一岁除”。童年的记忆里,每年大年初一的清晨我总是被一片爆竹声惊醒,兴奋地穿上睡觉前就叠放在枕边的新衣服,匆忙地加入拾炮的小伙伴们的队伍。

在我们豫南农村,每年的除夕晚上和大年初一的清早,饺子煮好后,家家户户都要燃放一挂火红的鞭炮,既代表着喜庆,又蕴含着祈福。“腊八祭灶年来到,女孩要花小子要炮”,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大部分农户生活不富裕,大人们没有多余的钱让我们买炮,拾炮则成了我们那时获得鞭炮的主渠道。

大年初一的清晨,天刚蒙蒙亮,已有勤快的人家煮好了饺子,燃放起鞭炮。接着,全村就会绵延不绝地响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能持续一两个小时。童年时代的我们一会儿跑到东家,一会儿串到西家,争先恐后地忙着拾炮。

那时的农家,庭院比较简陋,大都没有院门,也少有围墙。小伙伴们三五成群地在街巷逡巡着,听到附近谁家院里响起了鞭炮声,就争先恐后地跑过去:一挂一百响或二百响披着红色外衣的鞭炮,挂在院中树杈上,燃着的鞭炮,闪着火光,冒着白烟,正噼里啪啦地由下到上依次炸响着。

对于胆大的小伙伴来说,他们的拾炮近乎“抢”:刚燃着引线的炮,跌落下来,在地上哧哧地闪着火星,只见他们双手捂着耳朵,侧着身子,伸出一条腿,用脚快速地将那炮扒出来,敏捷地将那燃着的炮捻踩灭,旋即弯腰捡起,装入衣兜。这样的小伙伴拾的炮最多,大家都很羡慕他。

我是那种规规矩矩的拾炮者。一阵噼里啪啦的响声过后,灰白的硝烟还未走远,刺鼻的火药味还未飘散,我们就在落着一层炮屑的地上,弯着腰低着头瞪大眼睛仔细地找寻着。我们要找寻的炮有两种,一种是带捻的炮,一种是捻已燃尽不知何故没有炸响的炮。

拾炮不是目的,放炮才是我们要寻找的乐子。我们放炮的形式是多样的。我的堂哥是个放炮的高手,只见他右手捏着拇指般大小的红炮,左手持一截细香,小心翼翼地用那冒着轻烟闪着红火的香头,点燃炮捻,待炮捻快燃到炮根时,突然扬起胳膊奋力向上一抛,“啪”的一声,炮在寂寥的空中炸响,接着炮屑雪花般纷纷扬扬飘落下来。大伙的尖叫声和欢笑声,也随着炮声在空中飘荡。

拾到带捻的炮毕竟是有限的,还有不少是没有引线的落捻炮。我们就将那些落捻炮的一头剥开,稍稍露出裹在炮中的引线,点燃后会喷出一股短暂的银白火光,如焰火一般,很好看。

三十年的时光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还了,大家都说,人啊年纪越大越怀旧,这是真的。如今,童年春节拾炮放炮的美好场景,在我记忆的长河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让人怀念!

近年来,春节禁放限放烟花爆竹的范围由城市逐渐覆盖到农村,千百年来“爆竹声中一岁除”的习俗,也在与时俱进中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春节不放炮,年味似乎淡了些,但与能够“望得见蓝天,呼吸得到新鲜空气”这一关乎民生福祉的大事相比,还是值得的。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0/0117/5651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