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乡土文化回望乡村 汝南羊肉汤

汝南羊肉汤

 

□王太广  

汝南的羊肉汤最好喝。我跟父亲到水屯赶年集,走到街头,远远地就闻到一股夹杂着膻味的香味。街边垒个临时锅台,一口大锅里翻腾着乳白色的汤汁,热气腾腾。一位老太太正往灶膛里放木柴,灶膛口红红火火,木柴烧得噼啪作响,映红了老太太的脸庞。紧挨柴禾锅旁放一木案板,上面摆着羊骨头、煮熟的羊肉和羊杂,酱油、醋、盐、辣椒等各种调味品。一位腰系围裙的老汉麻利地往碗里放切很细的羊杂儿,用大勺子在锅里打几个花,往下一舀,然后高高举起,一大勺汤汁对着碗口直接浇下,再随手抓些香菜和葱末,白色似奶的汤汁与新鲜的绿叶交融,碗里顿时奇香四溢。买羊肉汤的人笑眯眯地接过碗,一手拿着焦黄的烧饼,蹲在一旁大口大口地吃起来,脸上洋溢着兴奋和满足。 

我知道父亲没钱买,只能羡慕地多瞥一眼。羊肉汤究竟是啥味?我一直在想。 

1975年,我参加工作后,到汝南县城办事,夜里住在县革委会招待所。那里与热闹的校场很近,食堂已经关门,我只好往校场走去。校场的北边有几个卖羊肉汤的摊点。这些摊位很简单,大都是一辆架子车,所有的家什都放在上面。车前是摆放的有装碗筷的小桶、盛放佐料的小盆,车后码放着供食客坐的小凳子,车中间嵌一个火炉,上面架着一口煮羊肉汤的大锅。羊肉汤锅敞开着,不盖盖,上边冒着热气,那诱人的香味便悠悠地飘过来,叫人有馋涎欲滴之感。我花三毛钱买了一碗羊肉汤,两毛钱买两块烧饼,边吃边喝,一碗汤没喝完,额头上已冒汗。给我的感觉是:一碗羊肉汤,其中有文章。其汤色乳白,其味鲜可口,鲜而不腻,烂而不黏,味美爽口,回味无穷,一碗汤很快见底了,但烧饼还没吃完,我想起了大人们常说的那句:“添汤吃馍不要钱”的口头禅,我把碗向卖羊肉汤的师傅一伸,他二话没说就添满了。我感到占了很大便宜,兴奋不已。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汝南县委宣传部工作时,曾对汝南的风味小吃进行采访,发现老五羊肉汤馆不仅汤做得好,口碑也好,不管是大人小孩去买,碗中的羊肉一样多,汤是一样满。尤其是老板不停地喊“添汤泡馍不要钱”,招徕很多食客。 

1998年8月,我随河南省外宣工作考察团到美国洛杉矶参加“中国·河南电视宣传周”活动期间,中餐和晚餐基本能吃饱,就是早餐不行。每人仅一个鸡蛋、两片面包、一小碗大米粥。为了能吃饱饭,我想起汝南羊肉汤师傅常说的“添汤泡馍不要钱”这句话,当喝完第一碗大米粥后,就把碗伸到舀米粥的美国佬面前,他头也不抬就舀满了,就这样,我一连喝了四五碗。难道美国佬也知道添汤泡馍不要钱?我很纳闷。 

不久后,我回到汝南县城,特意到校场南侧的时利合餐馆喝羊肉汤。一进门便有人招呼着入座,服务员先端上茶让客人喝,稍顷,另一年轻服务员便用木托盘端来三样吃食:一大碗羊肉汤、一小碗辣椒酱、两块烧饼,另有一把白瓷汤匙,一双竹筷子。看着那乳白色的羊肉汤,润泽闪光,热气袅袅。一下子,我就找回了当年的感觉。我笑着问:“添汤泡馍要钱吗?”老板自豪地高声说:“添汤泡馍不要钱——”声音穿越时空,带我回到了那个年代。 

王太广专栏:回望乡村 

主要内容:回望乡村风貌,讲述乡土故事,传承天中文化,揭示深刻内涵。 

个人简介:王太广,河南汝南人。生于农村,饱尝生活艰辛,他的作品通俗自然亲切。多篇作品在《人民日报》《文艺报》《作家文摘》等报刊上发表,在 《驻马店日报》《天中晚报》分别开有专栏。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0/0117/5652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