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情感 板桥高中的记忆

板桥高中的记忆

□陈亮

最近,翻出尘封近50年的板桥高中毕业照片。仔细观看,能够认出来叫上名字的还不算少。因为,照片后面当年注下的师生的名字还清晰可见。可历经近50年的变迁,他们中有的已经故去,有的异乡定居,多为花甲之年。真正常有见面、保持联系的为数不多。但一张张曾经熟悉的面孔、两年同窗共读的同学情谊,仍然铭刻在我的记忆中。

1971年初,汝河两岸的板桥乡村,大雪纷纷。从北面的伏牛山谷,越过冰封的沙河,至南面的白云山下,沟壑不见,乡村大地白茫茫一片。

雪花飘落的天空下,十分宁静,只有被大雪和冰凌压弯的树枝,不时发出断折的声响。就在这片冰天雪地里,百余名学子,挑着行李和干粮,冒着严寒,踏着积雪,走出家门,翻过大山,涉过冰河沟壑,汇集到板桥高中,开始了两年苦读求学的生活。

那时的板桥高中,坐落在水库大坝下,与水库管理局相邻,距板桥街也仅约一里地。板桥高中原为泌阳县第五中学,在1969年社办高中时,增设高中部,学制两年。

记忆中的板桥高中,环境优美。校园内,杨柳成荫,教室宽敞明亮。校外操场与篮球场合一,周边的菜地、稻田把学校衬托得一派田园风光。操场不远处,一条由板桥街通往水库大坝的柏油马路,人来车往。水库干渠两旁的杨柳,枝条茂密,鸟雀舞鸣,是师生闲暇时的好去处。尤其是傍晚,同学们漫步闲逛,结伴说笑。大家时常在这里调逗打闹,谈天说地,忆古论今,遐想未来。渠边小道,成为我们师生的第二课堂。

我所在的四排,第一学年有52名学生。教室在最前排的西边,东边是五排。就在开学的第一学年,学校发生了让我们终生难忘的两件事。

一是观看宣判大会。那年,一名杀人犯被判死刑。宣判大会那天,全公社各大队的群众及在校师生几千人参加,会场人山人海,群情激昂,要求严惩凶手的口号声此起彼伏。宣判结束,押送凶犯游街示众时,几千人蜂拥而上,追逐刑车高呼口号。

我们班的男同学提前得知刑场地点,抄小路赶到刑场,近距离观看了枪决凶犯的过程。过后,不少同学对那个场面仍胆战心惊,连续数日梦中惊醒。有的甚至产生恶心呕吐、吃不下饭的情况。枪决凶犯的场景成为师生们课后闲谈的话题。调皮的男生不时小恶作剧,惊吓胆小的同学。

二是深夜的军事演习。当时,“文革”尚未结束,处于复课闹革命阶段,学习内容除文化知识外,还要学军、学工、学农。一天深夜,校园内突然枪声四起,把熟睡的同学们从睡梦中惊醒。只听公社武装部的同志和几名老师大声呼喊:“台湾反攻大陆了!”组织带领学校师生迅速转移。顿时,学校3个班级的男女生宿舍乱作一团。当时校园内停电,一片漆黑。很多同学在紧急的催促中,来不及穿衣就夺门而出,跟随混乱的人群,向水库大坝方向跑去。

在慌乱的逃避中,大家感觉大战在即。好在班里几名年龄稍大的同学胆大一些,主动担负起照顾同学的责任。黑夜中,同学们跌跌撞撞,乱作一团。不少同学被荆棘剐伤、摔伤而流血不止。

当组织演习的人员把师生带回学校,宣布“军事演习结束”时,我们才恍然大悟,知道是虚惊一场。回到宿舍,在灯光下,同学们相互对视:有的穿错衣服,有的赤身裸背……不由得哈哈大笑。

不过,也就是这次演习,给我们上了一堂面对生死考验的人生课。从此,我们对人生有了新的认知,思想和行为也逐步成熟起来。

我怀念照片中已经故去的老师和同学,思念已步入晚年、享受奋斗一生勤劳成果的同学,祝愿你们安康幸福!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0/0317/5805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