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农三农资讯 大麦中后期田间管理
大麦中后期田间管理
王树杰
春分已过,清明将至,随着天气转暖,当前大麦生长已进入了孕穗、抽穗期,这一时期是穗粒数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产量形成和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大麦中后期田间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养根护叶,延长上部叶片的功能期,防虫治病,确保丰产丰收。
化学控旺。对于旺长的麦苗,拔节前没有打生长调节剂的田块,可在破口至抽穗初期每亩使用劲丰80ml~100ml加水30kg均匀喷雾,可以有效降低穗颈节间长度,促使茎秆粗壮,提高抗倒能力。
预防晚霜冻。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于寒流来临之前采取浇水、烟熏等措施,预防晚霜冻害。对遭受冻害的大麦田块,要立即追施速效氮磷化肥和喷施叶面肥,促进麦苗尽快恢复生长。
病害防治。对于白粉病、叶锈病和条锈病发病田块,可在发病初期每亩用20%三唑酮乳油50ml或25%稀唑醇可湿性粉剂50g~60g加水30kg~40kg,根据发病早晚和流行快慢可连续喷药1次~3次,间隔7天~15天。大麦扬花期连续降雨或10天内有5天以上降雨天气发生赤霉病的概率很大,大麦扬花初期每亩可用40%多菌灵胶悬剂100g加水30kg喷雾,防治赤霉病。如果施药后3小时~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如遇连阴天气,应赶在下雨前施药。如雨前未及时施药,应在雨停麦穗晾干时抓紧补喷。
防治蚜虫。大麦抽穗后每百穗蚜量达到或超过500头就要及时防治,每亩用10%吡虫啉10g~15g、50%抗蚜雾可湿性粉剂10g~15g或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ml~30ml,以上任意一种加水50kg喷雾,发病较重的田块可间隔7天~10天再喷施1~2次,注意调换施药品种。灌浆期发病的田块由于植株较大,不容易打透,每亩可混配40%氧化乐果40ml~50ml进行复合防治。
“一喷三防”。结合病虫防治,每亩用磷酸二氢钾150g~200g、10%吡虫啉10g~15g和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g,加水30kg~40kg喷雾,开展“一喷三防”可以同时起到防虫、治病、促进灌浆增产增收的多重效果。“一喷三防”喷洒时间最好在晴天无风的上午9时~11时、下午4时以后喷洒,每亩喷水量不得少于30公斤,要注意喷洒均匀。大麦扬花期喷药时,应避开开花授粉时间,一般在上午10时以后进行喷洒。在喷洒前应留意天气预报,避免在喷洒后24小时内下雨,导致“一喷三防”效果降低。
适时收获。发芽率高低是啤酒大麦最为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收获过早或过晚都会对发芽造成影响。啤酒大麦一般在腊熟期收获最为适宜,饲料和食用大麦可在完熟期或稍后收获。收前应避免或减少雨淋,收后要尽快脱粒、晾晒、清选。当籽粒含水量低于12%时及时包装入库,并依照生产用途,按品种分类储放,避免受潮和发生虫蛀和霉变,保证商品质量。
(本文作者系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驻马店综合试验站、河南省甘薯杂粮体系驻马店综合试验站、市农科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杨姗姗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0/0330/5828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