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卫计·健康健康养生 浅议精神疾病的病耻感

浅议精神疾病的病耻感

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 赵顺来

病耻感原意为“烙印”,是指烙在奴隶或囚犯身上的标记,表示为一种不希望有的压力,是一种负性经历的标记,而广泛的、现代的病耻感是指对于特定人群及其特点、情况或生活方式的一组反对和负面印象的观念,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医疗领域,如艾滋病、精神疾病等。

精神疾病的病耻感是指精神疾病患者及其相关人员因精神疾病所致的羞辱感和社会公众对他们所采取的歧视和排斥态度,而真正对于精神疾病患者本人来说,就是指妨碍精神病患者谈论亲身经历寻求帮助的羞耻感和对歧视的预期感受。在旁观者眼中,是指人们对精神疾病及患者往往存在有刻板印象。由于精神病学的发展滞后以及人们对于精神疾病的认识不足,精神科机构虽然竭力减少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谈虎色变”印象,如修改医院名称为“精神卫生中心、安定医院”等,但仍未能有助于减少人们对精神疾病的刻板印象或歧视,人们对它的重视远远落后于对种族歧视、老年人歧视、宗教歧视等现象的重视。当精神疾病患者的身份在公众面前暴露时,会引发公众的消极反应,进而对患者产生贬低和歧视,而这种负面的态度和行为普遍发生时,患者也会强烈的感知到,并将其内在化,相信了人们的贬低或歧视信念,同时产生了很强的羞耻感,这就是病耻感的形成过程。

当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社会风气、经济条件、对精神科疾病的理解及倡导都会产生病耻感的差异,性别、年龄、工作性质以及对精神疾病的了解程度也会形成不同人群病耻感程度的不同。加拿大一项研究表明,男性患者病耻感评分高于女性,具有较高学历的、曾经患过精神疾病的,病耻感稍低。不慎重诊断、强制治疗、忽视患者的权利(隐私权、知情权)、长期服药引起的相关副作用以及对疾病的预后悲观态度也是影响病耻感的相当重要的因素。我国卫生部的一项调查显示:63.3%的人把精神病和神经病混为一谈,大家都认为精神病都是疯疯傻傻,外表怪异、不可理喻,同时具有危险性,骂人时就用“神经病”,故大家看见这类病人都会避而远之,像躲传染病一样,当然因为社会法制某些方面不健全,以及部分媒体对精神疾病患者异常行为过度渲染、夸大,公众最终将这类病人与其他病人分别看待,当成另类。曾经有人调查,因为上述诸多原因,70%的精神疾病患者害怕被人认为自己是精神病,所以精神疾病患者本人以及家庭都刻意隐瞒病情,甚至为了工作、结婚等原因,延误治疗,进而影响患者心理状态的调整、精神疾病的后续治疗以及社会功能的恢复等。

为了进一步消除或消弱对患者产生病耻感,减轻患者本人及家庭的病耻感,为了促进精神事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为了社会的和谐,社会亟需对精神疾病的宣传及理解。精神疾病并不可怕,它与躯体疾病一样,是由多个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决定的,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精神卫生问题,精神疾病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经过积极治疗,疗效相当可以,其结局甚至要好于心脏病、脑血管病以及大部分传染病,他们完全可以经过社区康复,走进社会,融入社会。我们要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增加与患者的接触,善用媒体、网络的支持,加大宣传。澳大利亚经常做一些免费广告,增加对抑郁的关注,美国、英国都曾开展反病耻感运动,世界精神病学会专门成立了反病耻感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消除偏见,勇于关爱。政府部门、公共卫生系统要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推动志愿者团体、社会组织或协会的形成,关心、不歧视精神疾病患者,为弱势群体提供物质、精神的帮助,直至解决问题;为了消除病耻感,精神疾病患者也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要恰当的认识自我,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防止复发,定期复查。

精神卫生工作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促进精神健康和防治精神疾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0/0611/5946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