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情感 家风
家风
文/张翔
父亲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深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勤俭节约是他一辈子的习惯。他上学不多,但酷爱诗书。我们家兄弟姐妹多,年龄相差少则一两岁、多则三四岁,但都清楚地记得,父亲教给我们的第一首启蒙诗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父亲小时候因为家穷,没有上过几天学,但他喜欢读书,谁家有书他就上门去借,读后立即归还,就是为了下一次好借。靠着自己的勤奋好学,父亲成为十里八乡少有的能识字写文章的“书生”。公家到村里招工时,父亲凭借一手好毛笔字,17岁就当上了工人,吃上了公粮。
我们兄妹几个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虽然当时生活艰难,但父母勤俭持家,把生活过成了一朵花,辛劳中也有许多欢乐。儿时,父亲出差回来背回的大多是书,也有吃的穿的和用的,他常说生活可以简单点,但精神的食粮不能缺。
小时候,只要我们吃饭时挑三拣四、剩菜剩饭,父亲就会很生气,严厉训斥我们忘记了节俭的美德。衣服穿烂了舍不得扔掉,缝补一下继续穿,或改小了给弟弟妹妹穿。他时常说,衣服可以破旧,但是一定要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就像做人一样。
父亲已不在20多年,他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梦里时常梦见父亲,他还是那一身洗得发白的蓝色衣服。我们在他的潜移默化中成了人之父、人之母。欣喜的是我们的孩子们同样在我们的言传身教下,传承了勤劳节俭、淳朴厚道的良好家风。
在父亲的身上,“家风”就是勤俭、朴素、善良和读书学习,增强才干,做有用之人。他的教诲我们记忆不忘并已传承给下一代。家风代代传,一代更比一代强。
责任编辑:徐明霞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0/0618/5956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