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化天中文化文学 西地红

西地红

  文/于廷见

  说起红薯,上些岁数的人都有着深刻的印象,而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那些过去岁月里,关于由吃引发的诸多悲喜剧已成为遥远的乡愁。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那时,红薯在相当长的年月都是人们的主要口粮,“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是那时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上世纪70年代,曾任西平县委书记的冀桂昕是我同村人,我们村过去叫朱庄大队,现在叫师灵村。冀桂昕是从村里一步一步干出来的干部。在村里时,他带领村民战天斗地,平整土地,改良品种,精细管理,逐渐解决了全村4000多口人的温饱问题。那时全县有一句很响亮的口号:“远学大寨,近学朱庄”。当时的朱庄大队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可红薯依然在村民的生活中唱着“主角”。红薯蒸着吃、煮着吃,将红薯干磨成面蒸馍吃。红薯面蒸的窝窝头黑黢黢的、糯糯的、甜甜的,儿时的记忆至今深刻。其实,和我一样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会从心里说过这样的话:感谢红薯,让我生命无恙!去年6月,我曾在许昌市一个叫“乡村梦”的生态园餐馆吃过一种名曰“黑老包”的面食,也是黑黑的、圆圆的、甜甜的,但和当年的红薯面馍完全不是一回事。

  现在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了,温饱早已不是问题,人们正在追求吃得好、吃得健康,但我和家人仍然对红薯喜爱有加,每年的秋冬季节和第二年的春天都要买上几十斤、上百斤吃。红薯的过往,珍藏着岁月的故事,轻轻抖落时间的尘埃,记忆被擦亮。

  过去村民靠红薯续命,现在红薯给村民插上了致富的翅膀,成为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钥匙”。“小”红薯带动“大”产业。西平县焦庄乡高庙村出产的“西地红”红薯早已成为网上的“俏佳人”。红薯加工的粉条、粉丝以及贝贝南瓜、水果萝卜等农产品远销四方,给村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他们的日子也像八月成熟的辣椒,一串串火红,一簇簇闪动。高庙红薯小镇也被省文明委命名为“文明村镇”。

  红薯收获的季节又到了,又能看到地里像小山一样的红薯堆、南来北往装红薯的车队,以及乡亲们收获幸福时如花的笑靥……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0/0903/608246.shtml